-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穿支血管的数字解剖学研究概要1
结果三 目前穿支定位方法文献报道中,以CT造影最多,已经超过了传统的超声多普勒。但实际临床应用中,超声多普勒应该还是最多的。另外,像一些新的技术,例如近红外线-荧光造影定位,也开始应用到临床穿支定位中。 所以 ,结论(1)CT造影、超声多普勒探测是目前常见的穿支血管定位方法。(2)穿支血管定位由传统的解剖学定位向超声定位、CT定位发展,由尸体预测其规律向活体实时探测发展。 这里简单提下穿支定位方法。 我们在后期进一步三维重建的过程中,发现穿支血管的分布和走行与徐达传教授报道的 一致,同时也发现了恒定的高位穿支,这于张春教授的报道也相同。如图,大腿穿支皮瓣的模拟图,以及我们导出的动画。 第二个,臀上动脉和腰动脉穿支皮瓣的3D可视化。左侧图,穿支的初步定位。右侧图,穿支三维重建的结果。中间,导出的3D动画。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左图:穿支的初步定位,右图:皮瓣的三维建模及皮瓣模拟设计。中间图,导出的3D动画。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左图:穿支的初步定位,右图:皮瓣的三维建模及皮瓣模拟设计。中间图,导出的3D动画。 温州医科大学 * * 温州医科大学 穿支血管的解剖学研究 丁茂超 唐茂林 温州医科大学 Perforator flap * * 温州医科大学 穿支血管定位的文献分析 穿支血管的三维可视化 内容介绍 * * 温州医科大学 穿支血管定位的文献分析 目的 了解穿支血管定位方法的发展现状、研究水平,推断研究热点及预测发展趋势。 * * 温州医科大学 穿支血管定位的文献分析 方法 (1)关键词1:“perforator flap” (2)关键词2: “perforator location”、“perforator predicting”、“vessels location” (3)导入Endnote 中去重 (4)排在前十的文献,并计算8年平均引用频次; * * 温州医科大学 穿支血管定位的文献分析 结果 一 * * 温州医科大学 穿支血管定位的文献分析 结果 二 * * 温州医科大学 穿支血管定位的文献分析 结果 三 * * 温州医科大学 穿支血管定位的文献分析 结论 (1)CT造影、超声多普勒探测是目前常见的穿支血管定位方法。 (2)穿支血管定位由传统的解剖学定位向超声定位、CT定位发展,由尸体预测其规律向活体实时探测发展。 * * 温州医科大学 1 股前外侧动脉穿支皮瓣(ALTA) 穿支定位:以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为轴线,在轴线中点为圆心3cm为半径的范围内 穿支血管的三维可视化 * * 温州医科大学 1 股前外侧动脉穿支皮瓣(ALTA) * * 温州医科大学 2 腓动脉穿支皮瓣 1984年陈遥良等对小腿外侧皮瓣进行显微外科解剖研究中发现:腓动脉有分支供应小腿外侧皮肤,其中第2、3、4支肌皮动脉较粗,可切取游离皮瓣。该皮瓣质地优良,厚薄适中,手术解剖皮支血管相对较易,无需分离解剖腓动、静脉主干,适用性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根据宋修军报道,该穿支定位:在腓骨小头后缘(F点) 与外踝后缘(A点)作一条虚线线(AF连线),相当于小腿外侧肌间隔体表投影。然后,在小腿外侧肌间隔中点O1上方2cm(相当于腓骨头下方14.5cm),即O2为中心点设计皮瓣容易包含主皮支血管(图5-2-5)。术前多普勒探测皮支浅出点,可预知皮支分布, 便于手术设计。 * * 温州医科大学 * * 温州医科大学 3. 臂外侧穿支皮瓣 上臂外侧穿支血管主要来源于肱深动脉和桡侧副动脉后支的穿支。桡侧副动脉的后支,紧贴臂外侧肌间隔后方,在肱三头肌和肱桡肌之间下行浅出,沿途发出2-5支穿支 皮瓣设计:以三角肌粗隆后缘与肱骨外髁顶点连线为皮瓣轴线。 1. 肱三头肌 2. 肱桡肌 3. 桡神经 4. 前臂后皮神经 5. 桡侧副动脉 6. 穿支 7. 肱肌 * * 温州医科大学 * * 温州医科大学 4. 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 骨间前动脉通过背侧皮穿支为前臂远端桡侧背侧区供血。PIA 沿途从小指伸肌与尺侧腕升肌的间隙发出5-13条穿支血管营养皮肤,发出的穿支在深筋膜浅层和真皮层互相吻合成血管网。 设计:肱骨外上髁与尺骨小头桡侧缘之间的连线。 距肱骨外上髁(9.6+3.2)cm和距尺骨小头(4.3+1.7)cm处会有恒定穿支 * * 温州医科大学 早在1984年,沈怀亮报道了以肌皮动脉穿支为轴的臀部皮瓣解剖学。目前主要应用于臀部褥疮的修复及乳房的重建。 穿支定位(图5-2-3):臀上动脉穿支取瓣时宜在髂后上棘(4)与股骨大转子(5)连线之内侧2/3处进行(图5-2-3 A以c为顶点的bca连线区域), 臀下动脉穿支多出现于臀区中部沿大转子向下方向(图5-2-3 B以d为顶点的5d7连线区域)。 5 臀上、下动脉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