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研究现状
心理科学进展 2007 ,15 (3 ):524~531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研究现状
林 岭 张力为
(中国民航大学体育部,天津 300300 )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摘 要 通过对运动性心理疲劳概念和检测评价方法等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局限性和不足进行的综
述讨论,作者分析指出目前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有关研究成果满足不了中国训练体系下训练实践的
需要,提出有必要系统进行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实证研究。就心理疲劳问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切入点,
作者认为应综合开展运动性心理疲劳神经生理与心理机制的探索性研究。研究的主要切入点包括:(1)研
究建立适合中国运动训练体制与环境的运动性心理疲劳概念,构建运动性心理疲劳概念模型;(2)基于此
模型研究建立多维检测评价方法系统和运动性心理疲劳问卷。研究过程中要将神经生理方法与心理测量、
行为观察等方法结合起来同步测量,在训练过程中开展纵向追踪与横向调查综合性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 运动,心理疲劳,概念模型,检测方法。
分类号 B849
1 问题的提出 2 理论认识和方法系统能满足训练实践的
竞技体育近乎极端性的特殊环境使运动员长 需要吗?
期承受高应激压力和大负荷运动训练,不可避免 作为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
地、而且经常性地产生各种教练员和心理学工作者 象,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其对运
称之为“心理疲劳”的现象。如何明确界定、诊断、 动员的训练、比赛实践的行为过程将带来巨大的负
监测和控制运动性心理疲劳就成了国内外有关学 面作用,甚至可能严重影响到运动员的成长与发
者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但由于心理疲劳内在 展。
机制和外在表现的复杂性,使得焦点问题成了焦点 国内外体育界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认识主要
难题。 局限在教练员的经验判断和运动员的主观体验层
在我国独特的“举国体制”竞技体育管理与训 面上,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很多时候是套用其他
练模式下,在备战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系统训练 行业、研究领域的涉及心理疲劳概念的有关研究结
过程中,无论是从理论研究与发展角度,还是从训 论,如心理耗竭(Burnout )、过度训练综合症
练实践需要角度看,我们都不得不面临并迫切需要 (Overtraining )、慢性疲劳综合症(CFS, Chronic
回答如下一些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问题: Fatigue Syndrom )等,但所有这些概念在解释运动
(1)在运动训练环境下,发生于运动员身上 性心理疲劳现象时都有其局限性[1] 。这种状况在训
的“运动性心理疲劳”是什么?如何检测评价? 练实践过程中将造成两个主要后果:一是由于缺乏
(2 )我们应如何开展“运动性心理疲劳”有 必要的理论指导,导致教练员、运动员在训练实践
关问题的研究? 过程中对心理疲劳现象认识不深、不透,尤其是绝
大多数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对训练过程质
量、效果和运动员行为的直接影响认识不到位,直
接影响了训练计划的合理性、科学性;一是一旦出
收稿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