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宋诗(二).docVIP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宋诗(二)

新疆兵团二中2012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姑苏怀古 姜 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①,江涵星影鹭眠沙。行人怅望苏台②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①柁牙:船的桅杆。“柁”通“舵”。 ②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筑之宫殿,奢侈豪华,以供吴王淫乐。 8.前两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9.你怎样理解今之柳曾扫古落花?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5分) 答案: 8.①诗人以云彩、柁牙、星影、白鹭等意象,刻画了一个江水澄澈、星光明灿、归云飞动、鹭眠于沙的宁谧恬淡的意境。(2分) ②远景近景相结合。前句写的是远景,后句写的是近景,两相结合,使画面极富层次之美,有立体感。(2分) ③动静结合。前句写的是动景, 以归云绕柁牙写舟之动,动感十足;后句写静景,白鹭眠沙滩安闲静谧,突出江之静。(2分) (意思对即可,共6分) (如有其他答案,如描绘景物色彩等,分析合理,可以酌情给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9. ①由今天道旁柳条,想到昔日吴宫落花。以今日柳扫古落花,虽然无理,但却有情;柳被拟人化了,带上了作者的情感,被赋予历史见证人的身份。(2分) ②作者这样写,把古今绾合在一起,表达盛衰无常之感。(2分) ③有借古讽今之意,以吴王耽于淫乐而亡国的历史教训,讽谏当代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覆辙。(1分) (共5分,意思对即可) 作者简介 姜夔(1155~1221)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而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庆元1195~1200)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 ? ??? 大凡怀古诗,起句破题,直抒古今盛衰之感。本诗则起笔疏窍,不涉题旨,以恬淡的景语出之,别具一格。 ??? 首句一个“绕”字,归云的飞动之势可感,显示出大自然处在微妙的瞬息变幻之中。刹那间云消天开,诗人站在船上,俯视江中,只见江水澄澈,群星璀灿。在这静谧开阔的背景上,白鹭眠于沙滩,悠然自得。前句写动,后句写静,动静相形,充满画意。白石以为,作诗的最高境界是自然高妙。他说:“语贵含蓄。……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白石道人诗说》)透过景物,追求象外之旨,则石之韫玉,水之怀珠可探。晚云悠闲,江水澄清,星斗灿烂,白鹭自适,此乃江山永恒之意。诗人蓄意刻画一个清幽的境界,是借不变的姑苏夜景暗寓变化的人事。 ??? “鹭眠沙”一句,笔宕得极远。下联一转,“怅望”两字将全篇约束在“怀古”之思上,引入正题。此转看似突兀,实与上句脉胳贯穿,极尽纵收开阖之致。“苏台柳”的形象,在宁静的夜色中依稀可见,竟使旅人愀然动色。姑苏台乃当年吴王夫差所筑之宫殿,奢侈、豪华,以供吴王淫乐。“今王既变鲧、禹之功,而高高下下,以罢民于姑苏。”(《国语?吴语》)于是越国趁虚而入,“范蠢……击鼓兴师以随使者,至于姑苏之宫,……遂灭吴。”吴王身死国灭,皆因逸豫忘身所致。诗人触景生情,他身处南宋末世,国势衰微之感油然而起。当时宋金对峙,南宋朝廷苟安半壁,以为已臻承平之世,高枕无忧,于是极园囿之乐,尽声色之娱。“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乃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姜夔虽一生困顿,寄身豪门,然对世事国运不是漠然置之的。只不过他流露的是淡淡的内心情感而已。此处“苏台柳”俨然是历史的见证。结句“曾与吴王扫落花”道尽了千余年来“苏台”的沧桑,怀古伤今,饶有远韵。 ??? 此诗妙在碍而实通,放得开,收得拢。一起两句不着题旨,看似闲笔,却暗逗下文,让结句翻出深意。“空中荡漾最是词家妙诀。上意本可接入下意,却偏偏不入,而于其间传神写照,乃愈使下意栩栩欲动。”(刘熙载《艺概》)此诗正是达到了这样的境界。罗大经《鹤林玉露》说:“姜尧章学诗于萧千岩,琢句精工。有诗云:‘……曾与吴王扫落花’杨诚斋喜诵之。”白石七绝的佳处,在于既有情韵,又能设意新奇,具有笔力,可说是兼唐宋两派之长。难怪重“新趣”与“活法”的杨万里,要喜而诵之。 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5分) 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分) 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景象。(分)诗人眼耳并用传神逼真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4分(写出原因得2分,) ? ②扣诗题“旅次”(或呼应首联的故山)。(2分) 这首诗,是诗人方干旅居洋州时写的。洋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