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与伤寒.ppt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温病与伤寒

温病学的历史成就与传染病救治的诸多思考 中日友好医院 晁恩祥 2010年11月 一、回顾中医对热病、温病的历史认识 1、《内经》中的热病与传染性疾病的记载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疠大至,民善暴死” “病温虚甚死” 2、热病与温病 历代文献所说温病即热病,为温邪所起,以发热为主症,易化燥伤阴 六淫引发的热亦很多 具有温热性质特点者为温病,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 ,或称风温、春温、暑温、湿温 3、温病与伤寒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伤寒乃外感热病总称,热病皆属伤寒。伤寒亦为外感热病,以感受寒邪致热病而发,温病以温邪为主发之。伤寒有狭义和广义之别 伤寒治初以辛温发散,温病初治以辛凉 4、温病与瘟疫 “热病即温病也” “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者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不传染耳” 然两者当有区别,温病乃有温热性的外感热病;瘟疫则传染性强烈,并可引发大面积流行传染,来势迅猛,病情严重,也有季节性 二、温病学派在明清迅速发展 1、明末至清时名家辈出 明末动乱,疫病流行,诸多医家总结、记录并回顾诊治,并有“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的思考 2、温病学各家概述 吴又可:《温疫论》乃第一部温病学专著,首论温病乃“戾气”所致 叶天士:《温热论》并创立了卫气营血辨治体系 吴鞠通:《温病条辨》并创立了三焦辨治纲要 薛生白《湿热病篇》、戴天章《广温疫论》、杨栗山《伤寒广疫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等 3、瘟疫病因、传染途径、特点 病因:属“乖戾之气”、“戾气”、“疫气”、“疫疠”、“杂气”等,符合现代病毒感染的内容 传染途径:“邪之所著,有天受,有传染,或接触而发”、“口鼻而入”,现代认识有潜伏期,言也可受感染 特点:“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一乡,次则偏著一家”即传染性、流行性、地域性 发病规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夫温者热之始,热者温之终,温热首尾一体” 4、卫气营血、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卫分证:温邪袭表,肺气失宣 气分证:热邪壅盛 营分证:热灼营阴,心神被扰 血分证:热盛动血、迫血 三焦辨证 上焦:邪袭肺卫,或邪热壅肺或可逆传邪陷心包 中焦:胃经热盛,脾胃肠受累 下焦:邪热久留伤及肝肾,耗阴、动风,正虚邪恋或余邪未尽 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的相关性 热壅于上焦肺,无表证者属气分范畴 上焦逆传心包归于营分范畴,但与热入营血不尽一致 下焦肝肾与邪在血分难有别,但亦有不同表现 三、温病中治法方药的启迪 1、温病学继承了前任经验 继承《内经》“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疫气”、“乖戾之气”等 三焦辨证反应脏腑与十二经络的相关性 治则重视整体观念,标本兼治,正邪变化,辨证施治 2、重视多种治法的运用 解表发散,疏泄透邪 入气清气,通腑泻热 清营泄热,凉血解毒 开窍息风,回阳救逆 3、温病学家对伤寒方十分重视 在小青龙、三承气、白虎、泻心方、麻杏石甘等基础上创新如化湿、祛暑、辛凉之剂 4、中药服法 一曰散剂;二曰鲜芦根煎汤再煎药;三曰勿过煎,肺药取轻;四曰病重者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五曰病不解者再服 四、从防治传染病中看温病学家的思考 1、重视观察,认真分析观察所见 2、传染、传变、证治 3、尊古而不泥古 4、重视重症及死亡病例的观察 5、重视舌苔、 、斑、疹的观察 五、关于新发传染病SARS、人禽流感、甲流的思考 1、该三种病均属传染性很强的疾病 影响全球 流感病毒变异而发 表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以发热为主 传变迅速,部分属“逆传心包” 2、中医学参与成立专家组,得到重视 中医参与SARS并获WHO认可 人禽流感散发,中医接触较少 甲流专家组参予方案研究并于卫生部方案中公布 3、中医药防治甲流亦重视病后调理 温病学派重视瘥后邪热未尽,正气待复,嘱注意休息、饮食 药用养阴益气如麦冬、沙参、玉竹、黄精等,古方中也有如荷叶、芦根、杷叶等;脾胃不适、纳差如焦三仙、砂仁、陈皮等 4、对温疫预防的思考 古有“避其毒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生活注意隔离消毒、勤洗手、戴口罩、精神放松 饮食清淡,服小方药如太子参、苏叶、牛子及大青叶、紫草、生甘草等 佩带防异味避邪之香包 疫苗注射 六、关注传染病,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思考 1、了解学习传统传染病和突发新的传染病 我国1989年发布的《传染病防治法》分甲类、乙类、丙类传染病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性非典、艾滋病、麻疹等25种 丙类:流感等15种 2、关注SARS、甲流等突发传染病 中医有传染病防治经验, 有以四诊望闻问切识病认法的经验 有辨证而治疗的传统 3、关注热性传染病的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