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 - yzxzcom.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福建师范大学 - yzxzcom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青枯雷尔氏菌胞外蛋白指纹图 谱多态性研究 报 告 人: 代升飞 申请学位: 硕 士 所在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年级学号: 学科专业: 微生物学 研究方向: 工业微生物 指导教师: 刘 波 博士、研究员 报告时间: 2013年月日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制表 2013年1月6日填 一、国内外关于该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 研究现状 青枯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的土传细菌性病害[1],1880年首次发现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兰维尔。该病原有着广泛的寄主范围及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给作物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我国南方各省市造成的危害尤为严重。Ralstonia solanacearum 菌系复杂,寄主广泛,除危害番茄外,还可侵染包括烟草、花生、香蕉等在内的50多个科、200多种植物 ,其中马铃薯、番茄、烟草等茄科作物受害最为严重[2]。 几十年来,对于胞外蛋白功能的研究一直是个世界性的难题,且倍受重视,国内外对此都做了大量的研究。青枯雷尔氏菌合成大概10种主要的胞外蛋白(exoprotein),在实验室青枯雷尔氏菌发酵液上清液中可轻易地检测到这些蛋白[3~6],尽管有些胞外蛋白的生产量很少,其产生条件也不尽相同[7],但正是由于这些微量蛋白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对青枯雷尔氏菌引起植株发病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对青枯雷尔氏菌胞外蛋白的研究呈多元化趋势,对其致病性机理的相关报道也比较多,但对其致病成分尚无准确定论,对其特定单一胞外蛋白的功能目前还尚不清楚,指纹图谱方面的研究也正在逐步深入。 1.1 青枯病是茄科作物上重要的细菌病害,其发生流行因素较为复杂,在我国河南、山东、江苏、云南、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等省普遍发生,华南地区尤为严重。青枯雷尔氏菌的发生因素十分复杂,与气候、土壤、栽培和生物等因素有关,各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一个原来为青枯雷尔氏菌发生的主导因素,因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转化为次要因素。发生因素的多态性,使得青枯雷尔氏菌表现出发生危害不确定性。 近年来,在一些些茄科作物主产地区,青枯病不断扩展蔓延危害尤为严重,一般发病率在20%~40 %。青枯病的病菌主要随残株在土壤中过冬,能存活数年,高温(30°C)、高湿(90%)、多雨是诱使青枯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雨后转晴,太阳暴晒,土温升高,气温达30-37℃,最有利于青枯病流行。发病后,在苗的胚轴和茎中部的青枯雷尔氏菌含菌量高达109~1010cfu/g[8~11]。染病植株比健株稍矮,叶色较淡,在高温晴朗的白天病株嫩茎和叶片自上而下萎垂,夜间尚可恢复,经3~4天或更短时间全株茎叶萎蔫枯死,但病株在短期内仍保持青绿颜色,叶片也不脱落。横切病株茎部可见维管束变褐,用手挤压有污白色菌脓从切口处溢出,这是体内寄生的病原细菌溢脓。田间可以用这种方法快速诊断青枯病。青枯病是一种较难防治的病害,目前宜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控病措施为主,适当结合施药的综合防治措施。当然,各国科学家也正在努力研制新型高效的植物疫苗,以期减少或彻底解决作物青枯病的危害。 1.2 青枯雷尔氏菌胞外蛋白及其分子致病机理 [12~14]。N -乙酰(2-氨基-2-半乳糖)(Akiyama Y 等)-羟基棕榈酸甲基酯引发的PhcA系统控制,3 羟基棕榈酸甲基酯信号水平随细菌密度变化而变化,以PhcA调节基因的启动和转录为核心,自动而精密地调节青枯菌中有关致病基因的表达和关闭,并由此控制细菌的生长状态[15]。然而,另一些科学工作者则认为青枯雷尔氏菌的致病基因在质体上,且在培养过程中致病性(如番茄青枯菌)容易丧失[16~18],再加上其数量有限,因此给分离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19]。 MW为60~120×106d)MW为60~120×105d)()。14种寄主植物的51个野生型青枯菌内生质体,并对其中20个野生型(毒力株)和20个突变型(非毒力株)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其中14株野生型和10株突变型菌株均含分子量大小相同的有1~2个质粒;其中有些菌株(野生型或突变型)不存在质粒;有些野生型毒力株不含质粒,而其衍生突变型无毒力株则出现质粒。前两种情况表明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