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病证禁忌辨析 - HKRCMP.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甘草病证禁忌辨析 - HKRCMP

甘草病證禁忌辨析 林宇棟1方瑜2楊柏燦3 (1.上海中醫藥大學2008年級臨床七年制2.上海中醫藥大學2004年級針推七年制3.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教研室) [摘要]甘草的病證禁忌主要涉及中滿、嘔家與酒家、痰飲水濕病證、下焦病證四個方面。禁忌與否,不宜一概而論,應從甘草的性能、功用、炮製、用量、配伍對象並結合所治病證的病性、病位、病邪等方面綜合考量應用:因甘草甘緩壅滯,既能助濕礙邪又滯緩其他藥物的作用,故實滿、酒家、水濕等屬濕邪為患者均忌用,下焦病證應慎用;又因其益氣健脾,益肺化痰,故虛滿可用,嘔家巧用,痰飲多用,但需經恰當配伍,方能去性存用。 [關鍵詞]甘草;病證;禁忌 甘草因其作用多樣並具「調和百藥」之性而應用廣泛,素有「國老」之稱,是眾多中藥中應用最多的品種。如《傷寒論》113方中,應用甘草者達70方;《醫方集解》388正方中,配伍使用甘草的方劑亦有174首之多。恰如《本草經集注》[1]所言:「此草最為眾藥之主,經方少不用者」。然而甘草益多損亦有,其應用並非百無禁忌。對此,古今都有所認識,既涉及到病證禁忌又關乎到配伍禁忌。但關於甘草應用禁忌的認識古今醫家並未統一,而且在實際應用中也多有與理論相悖之例。本文着重對甘草的病證禁忌進行辨析探究。 1 甘草病證禁忌的歷史沿革 對甘草的病證禁忌,《本草匯言》有一全面而凝練的概括:「甘能緩中,中滿者忌之;嘔家忌甘,酒家亦忌甘,諸濕腫滿及黃疸臌脹鬱結諸證禁用」[2]。可根據甘草之「甘緩」特性將其歷來的病證禁忌總結為中滿忌甘、嘔家忌甘、下焦病證慎甘三個主要方面。至於「酒家忌甘」等說,在此不加贅述。 1.1 中滿忌甘:早在《內經》就有「甘者令人中滿」[3]之說,首次提及中滿病證與甘味的關係,但並未指明中滿者忌用甘草。最先將此說引為甘草應用禁忌的是金代的張元素,其在《醫學啟源》中論曰:「凡用純寒純熱藥,必用甘草,以緩其力也;寒熱相雜,亦用甘草,調和其性也;中滿者禁用。經曰:中滿勿食甘」[4]。自此,後世醫家多引用該觀點,並加以闡釋和發揮。如明代《本草綱目》:「又曰:甘者令人中滿;中滿者勿食甘,甘緩而壅氣,非中滿所宜也」[5],指出忌用甘草的原因乃「甘緩壅氣」,可加重中滿之症。清代《本草便讀》亦認為:「甘草味過於甘,若多服單服,則中氣喘滿,令人嘔吐」[6],指明了中滿忌用甘草之因恰在其「甘」。 1.2 嘔家忌甘:嘔家忌用甘味方藥的認識首見於《傷寒論》第102條:「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後世醫家多將此奉為圭臬,其中如金代成無己《傷寒明理論?諸藥方論》論及理中丸方時有曰:「吐多者去白朮,加生薑。氣上逆者則吐多。朮甘而壅,非氣逆者之所宜也」[7],認為甘壅之品不宜用於氣逆之嘔吐。《本草綱目》首次將甘草列入嘔家禁忌中:「嘔吐、酒客之病,不喜其甘」[5],不但指出了嘔家而且特地強調了酒家不用甘草。清代《本草新編》對此則有發揮:「獨其味甚甘,甘則善動,吐嘔家不宜多服,要亦不可拘也」[8],強調了其甘味可加重嘔吐。 1.3 下焦病證慎甘:首論下焦與甘草的關係,乃朱丹溪「甘草味甘,大緩諸火,黃中通理,濃德載物之君子也。欲達下焦,須用梢子」之說[5],認為甘草難入下焦。至明代,《本草蒙筌》對此予以闡釋,曰:「下焦藥因性緩難達,務宜少用」[9];《醫學入門》亦曰:「下焦藥中亦少用,恐緩不能達」[10]。自此開始明確甘草在下焦病證的用藥配伍中不宜用甘草。二者論述均着眼於甘草的性質,因其「緩」而難達下焦,且只言應少用,未言不可用。可見,古代醫家的認識在於甘草甘緩之性有礙其他藥物作用於下焦,從而影響療效。 2 甘草病證禁忌辨析 古今醫家對甘草病證禁忌的認識一直有效地指導着甘草的臨床應用。然而,在歷來涉及甘草的組方配伍、病證治療中,反其道而行的現象不但存在,且實際應用並未出現禁忌相應的後果,甚至有些違背甘草禁忌之說的方劑配伍在臨床是驗之有效的。為此,多有醫家、學者對甘草的病證禁忌提出質疑。而筆者認為,對甘草病證禁忌的認識不能籠統地加以判定,應從甘草的性能、功用、炮製、用量、配伍對象並結合所治病證的病性、病位、病邪等方面綜合考量應用。 2.1 辨析之一—甘草能否應用於中滿:實滿忌用,虛滿可用。 中滿,語出《內經》:「甘草令人中滿」,「中滿者,寫之於內」[11]。何謂「中滿」?「中」乃指病位在中焦脾胃,「滿」指症狀表現,有痞滿、脹滿、滿悶之意,「中滿」意即因脾胃不和所致脘腹脹滿之症。「中滿忌甘」似成共識,然甘草到底能否用於中滿之症?應當根據引起中滿的病因病機和具體表現進行分析。歷代醫家對此多有發揮,如漢代《中藏經》:「中焦實熱,則上下不通,腹脹而喘咳……寒則下痢不止,食飲不消而中滿也。虛則腸鳴鼓脹也」[12],指出食積可致中滿。明代《醫貫》:「中滿者,中空似鼓,虛滿而非實滿也」[13],說明氣虛能致中滿。清代《臨證指南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