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正确认识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浅谈正确认识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白俊毅 代扑丁
(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 咸阳 712046)
(汉中市人民医院康复科 陕西 汉中 723213 )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民族,中医理论的发展起点就建立在农耕文化对气候地域的认识之上,中医的阴阳观、五行观就是建立在对天文立法的认识之上,有人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灵魂,只将其学好就可以上临床,其实《黄帝内经》的伟大之处,就是结合了当时最先进的医学、哲学、天文、地理、人文知识。如果认真学习《中医发展史》和《中医各家学说》,你会发现中医理论随着是历史的发展不断补充,不断发展提高的。《黄帝内经》里有灵兰,有金匮,是不是要把中医也像古人一样束之高阁呢?把中医搞成一种文化?现在很多人抱怨中医疗效不好,现在很多中医都在搞西医,对中医的理论认识不够,看病不能客观把握患者的症状体征?无法运用中医思维中医理论看病?看不好病就怨中医没效果,从心里失去了对中医的信心。中医理论越来越难以讲清,为什么讲不清?因为没有共识。为什么古代中医的理论临床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古代人是有共识的,而现在经过长期的西化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缺失,很少有人再能去静下心来去读中医,用中医思维去了解学习中医,没有继承如何发展呢?中医理论的发展正是在一个漫长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古人不断提高对其的认识,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综合性对人心理、生理、结构共同治疗的一门传统医学。我们如何认识中医,对继承发展中医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中医继承;认识中医;发展中医;
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医屡次面临着被取缔的风险,从北洋政府到余云岫的“废止中医案”,到民国时期几次对中医的地位的排斥。中医在很多人眼里等同于“迷信”划上了“不科学”的帽子。所以即便是在今天,批评中医、反对中医、去医存药。成为经常成为各大媒体的热议的话题。而一些神秘主义者和中医爱好者中医的眼里,中医就应该是玄之又玄的。特别有些商家为了迎合他们,利用中医在一些问题的模糊性,粉饰包装。鼓吹中医是保治百病的,无所不能。大肆吹嘘养生,把中医上升成一种唯心的认识。认为中医理论的高度,现代科学无法从根本上认识中医。把中医和现代医学完全割裂开来,好像中医与西医是两条河流,永远都不可能交集。如何正确认识中医发展的客观性和综合性,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更好的继承发展中医。
1.以《伤寒论》为脉络看中医理论发展的客观性。
张仲景本人在写《伤寒杂病论》的时候就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可以看出《伤寒杂病论》是在《黄帝内经》、《难经》的理论框架上而形成。《胎胪药录》已经失传,其内容无从考证。但随着对敦煌出土的《辅行决》研究,钱超尘认为《辅行决》有确切资料证明《伤寒杂病论》是在《汤液经法》基础上“博采众方”而形成的[1]。而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可以进一步证实了《伤寒论》主要内容来自《汤液经法》[2]。由此可见《伤寒论》是由《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结合张仲景的临床实践而来;张仲景以后 ,晋太医令王叔和在整理《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内经》、《难经》,和汉晋以前的脉学理论而形成了《脉经》[3];随着历史的沿革,战乱频繁及印刷技术落后,《伤寒论》并未普及于世,唐孙思邈早期在未见《伤寒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另一条用药风格不同的《千金要方》,孙思邈在感叹“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 ,直至孙思邈晚年在写《千金翼方》才能窥得全貌,将其收入书中,成为唐代可以看见研究《伤寒论》的著作之一[4];另外在唐王涛的《外台秘要》里有收集有《伤寒杂病论》的部分内容。宋朝随着官方对文化卫生方面的重视,由官方将《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药》校订出来,形成了宋版《伤寒论》;《伤寒论》里对三阳病的治法所论甚详,《伤寒论太阴篇》没有肯定方子,根据里虚寒证来看,自当温里为主,出理中汤、四逆辈为太阴病主方。太阴兼太阳证,里虚挟表,当先用理中汤温里,然后再用桂枝汤治表。太阴兼太阳阳明证,表未解挟有宿食而里实满痛,用桂枝加大黄汤。 而金元时期的里李东垣阐发了《伤寒论》的固护脾胃的思想。其中在《脾胃论》中的“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最能代表李东垣对《伤寒论》思想理论阐发的,方中人参、甘草固护脾胃元气,苍术健脾燥湿,升麻从阳明提出所陷邪气,羌活散太阳之邪,黄芩、黄连、石膏泻阳明气分之热,柴胡散少阳之邪气,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