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玉米纹枯病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纹枯病综合防治措施【摘 要】本文探讨了玉米纹枯病的症状、病原菌、致病机理、发病规律、防治策略及纹枯病抗性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以期为玉米纹枯病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 纹枯病 发生 防治策略
The strategy for prevention of corn sheath blight
Wang Zhaofu1 Hu Meijing1 Su Yi1 Li Huiping1 Li Xiaohua1 Liu Shiqin2
(1.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u’er City, Pu’er 665000;
2.Si Mao No.1 Middle School, Pu’er 665000)
【Abstract】This paper disscussed the Banded leaf and Sheath Blight(BLSB)of maize, which include the disease symptom, pathogens, nosogenesis, occurrence rule, prevention strategy and the resistance inheritance breeding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for BLSB, in order to supply controlling the corn sheath blight with some theory bases.
【Key words】 Zea mays L.; Sheath Blight; Occurrence rule; Preventive strategy
玉米纹枯病是玉米产区广泛发生且危害严重的世界性病害。近年来,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推广和氮肥使用量的增加,加剧了病害的发生,特别是雨量充沛、高温高湿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病害更加肆意,制约着玉米增产。感染该病害的玉米田(地),病株率常介于22%~71%之间,个别地块或品种甚至达100%,导致损失在15%左右,严重时高达100%,不可忽视。认清纹枯病成因,传播机理,重视其危害性,并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对玉米稳产和高产创建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玉米纹枯病概况及病症
1.玉米纹枯病概况
国内外有关玉米纹枯病的发生报道较多,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国外,Voorhees首次报道了美国南部发生玉米果穗丝核菌病;20世纪60至70年代,印度、日本和俄国等国家相继报道;国内,吉林省最早报道,之后湖北、江苏和广西等省份陆续报道。
2.玉米纹枯病病症
玉米纹枯病病斑开始呈水渍状,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纹状斑块,边缘有褐色晕纹,以后病斑扩大愈合成云纹状或不规则大病斑,包围叶片和叶鞘,直至干枯。若遇到高温多雨天气,病斑上长出稠密白色菌丝体,菌丝体集结形成黑褐色菌核;若空气干燥,病斑中间呈灰白色,周缘暗褐色。果穗发病后苞叶上产生褐色云纹状病斑,花丝及苞叶有时腐烂,子粒稀疏、瘦瘪,穗轴上布满白色菌丝,严重时果穗秃顶,粒重下降,甚至腐烂,影响品质和产量;茎杆被害后,植株组织软化解体,纤维素外露,最终倒伏。
二、玉米纹枯病病原菌
1.玉米纹枯病病原菌种类及其融合群
玉米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 der Hoeven)和玉蜀黍丝核菌(Rhizoctonia zeae Voorhees)等土壤习居菌侵染引起的土传病害,立枯丝核菌是引起中国玉米纹枯病的主要病原菌。AG-1-IA融合群是该丝核菌优势致病群,属于VB1自养型,耐高温喜微酸,抗逆性强。该丝核菌寄主范围广泛,能侵染水稻、玉米、小麦等43科263种植物,引起纹枯、立枯等症状。丝核菌菌丝幼嫩时较细呈白色,直径为4.35~10.05 μm,分隔距离较长,主枝30.45~282.75 μm,第1分枝30.45~181.25 μm。分枝与主枝多呈直角,分枝处大多有缢缩,分枝附近有隔膜,随菌龄和分枝增加,新分枝细胞渐变粗短,达一定程度后纠结成褐色菌核。菌核上凹、底凹或平,成熟后多为扁圆形,表面粗糙,单生或多个结成不规则形,大小不一,一般似萝卜种子大小;菌核在29~33 ℃时形成最快,严重时可连成片或条,表面粗糙多微孔,极易脱落遗落田间,导致再次侵染。
2.玉米纹枯病病原菌的生理生态和生物学特性
玉米纹枯病菌丝最低生长温度为7~10 ℃,最适为26~30 ℃,最高为38~39 ℃;菌核形成最低温度为11~14 ℃,最适为22 ℃,最高为34~37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