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白夹竹笋期生长规律初探
白夹竹笋期生长规律初探摘 要: 通过对梁平县竹山镇白夹竹笋期生长规律的初步研究,了解白夹竹笋期出笋与成竹的变化规律、退笋与退笋率的变化规律,以期对重庆发展白夹竹产业,提高白夹竹的产量和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白夹竹、笋期、生长规律
中图分类号: Q94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6-0161-02
重庆市有白夹竹(Pyhllostachys nidularia Munro)约10000hm2,主要分布在梁平、忠县、开县和长寿等地海拔1300m以下的丘陵、中低山地带,是我市最重要的小径材竹种之一。摸清白夹竹笋期生长规律,对发展重庆市竹林生产、提高白夹竹竹林产量和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我们于2009年在梁平县竹山镇对白夹竹笋期生长规律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东经107°34′48″、北纬30°42′56″。海拔700~720m,年均气温12.0~14.2℃,年降雨量1280mm。土壤为山地黄壤,微酸性,土层中等,大约40~50cm,坡向东南,坡度10度左右,为白夹竹纯林。竹林平均胸径3.9~4.0cm,林缘部分2.0~3.0cm。适宜白夹竹生长。
二、试验材料和方法
2009年4月,在梁平县竹山镇的白夹竹林内,设置面积为10m×6.7m的观察样方9个,按立竹大小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每一等级设置样地3个,并对样地内的立竹进行每竹调查,从5月初竹笋开始出土到7月中旬竹笋上林成竹,每天定时观察出笋情况及竹笋高生长量,测量各笋地径、成竹胸径;当竹笋高生长停止,表现明显退笋时,即时解剖调查死亡原因,每天观测林内气温、相对湿度及天气情况。数据按好、中、差三等级为一组加总统计,并取平均值。
三、结果与分析
(一)出笋与成竹的变化规律
1. 出笋数量的分布
白夹竹笋自5月初即立夏前后气温达16℃左右时开始出土,历时25天左右,到5月底停止出笋,出笋数量依持续时间而变化,头5天出笋数较少。仅占出笋总数的8.1~15.5%;随后,第6~10天,出笋数量显著增加,达到36.5~51.2%;第10天左右出笋数量达到了高峰;到第11~15天,出笋数开始逐渐下降,占16.7~31.9%;第15~20天,再逐渐下降至10.6~22.5%;第20天以后,竹笋已基本停止出土,出笋数仅占有一席之地0.8~3.2%,近于常态分布(详见表1)。
由表1可知,白夹竹出笋量主要集中在前15天,其出笋量占总数的83.3%,从这一阶段的出笋量就能分析整个竹林的出笋情况,判断竹林出材量的好坏。
2. 成竹数量的分布
由表2可知,成竹数量的分布与出笋数量的分布相似,前期(主要是前10天)的成竹数量所占百分比与出笋数量相比略有增加,后期则有所下降,表明出土早的竹笋,是日后成竹的基础,宜着重抓紧笋期的养护工作,加强其病虫害防治,于笋芽萌动时增施氮、磷肥等,以提高出笋数量和成竹数量,也就是提高上林率,进而增加竹林产量。
3. 出笋时期与成竹质量
成竹质量的优劣的关键因素主要是成竹的胸径,本试验主要比较不同出笋时期成竹的胸径。由表3可知,成竹质量与竹笋出土的时间的早晚有关,前10天(5.4~5.13)出土的竹笋生长健壮,上林率高,达到37.0~38.8%,上林的成竹粗大,平均胸径达3.54~3.58cm,比新竹总平均胸径大约0.5cm;中期10天(5.14~5.24)出土的竹笋较初期笋的成竹质量有所下降,上林率为27.0~30.3%,上林的成竹中等大小,平均胸径为2.75~3.15cm;末期出土的竹笋成竹质量较差,上林率仅达15.4%,上林的成竹小,平均胸径仅为2.25cm,比总平均胸径小约0.8cm。
(二)退笋与退笋率的变化规律
1. 退笋数量及退笋率的变化
由表4可知,退笋数量与出笋数量密切相关,随出笋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退笋率随出笋时间的推迟而逐渐增加,初笋期(5.4~5.13)的退笋率为61.2~63.0%,而末期(5.24~5.28)的退笋率则达到84.6%。初步估计是因为早期笋多为壮龄,健壮的竹鞭所孕育,养分供应充足,生长发育快,出土早,易成竹,所以退笋率低;晚出土的竹笋,多为老鞭和无母竹的竹鞭所孕育,其营养不足,生长发育缓慢,出土晚,导致退笋率高;同时,因早期笋受夜蛾等虫害的危害严重,使早期笋有很大一部分被害致死形成“虫退笋”,提高了早期笋的退笋率,使退笋率随时间的推迟而增加的趋势减弱。
2. 退笋高度的变化
白夹竹退笋在60cm以下不同高度均有发生,但随着高度的增加,退笋数量则迅速下降,详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笋高在20cm以下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