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然通风在建筑设计中应用
自然通风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摘要:自然通风是一项古老的建筑技术,古代的人们甚至把它纳入为“风水”的一个部分,而在今天,我们已经发现“风水”在很大程度上与生态有着共通之处。但是作为一项生态建筑技术,自然通风的完善与改进还需要建筑师在建筑构件设计上的巧妙配合与创新。本文介绍了自然通风的基本形式,分析了自然通风在传统民居、节能建筑、小区规划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自然通风在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自然通风;传统民居;节能建筑;小区规划;问题
中图分类号:TU2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064-02
近年来,在对节能技术广泛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一些国家的建筑师们在一系列建筑创作中做出了探索和实践自然通风、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这一项成熟而低廉的技术措施,在建筑设计中应充分、合理地加以使用。
一、自然通风的基本形式
自然通风依靠室外风力造成的风压和室内空气温度差造成的热压使空气流动,以达到提供给室内新鲜空气和稀释室内气味和污染物,除去余热和余湿的目的。自然通风按工作原理可分为: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热压风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风压通风是利用建筑的迎风面和背风面之间的压力差实现空气的流通。压力差的大小与室外空气流速、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及周围的环境有关。在风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以及一些特殊地段,风压可作为实现自然通风的主要手段。另外伯努利流体原理显示,流动空气的压力随其速度的增加而减小,从而形成低压区。依据这种原理,可以在建筑中局部留出横向的通风通道,当风从通道吹过时,会在通道中形成负压区,从而带动周围空气的流动,这就是管式建筑的通风原理。通风的管式通道要在一定方向上封闭,而在其他方向开敞,从而形成明确的通风方向。这种通风方式可以在大进深的建筑空间中达到较好的通风效果。
热压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房间内外的温度差以及进、排风口之间。的垂直距离。在建筑设计中,一般可利用建筑物内部贯穿多层的竖向井洞――如楼梯间、中庭、拔风井、管道井等满足进、排风口的高差要求,在顶部设置可以控制的开口,将建筑各层的热空气排出,达到自然通风的目的。与风压自然通风相比较,热压自然通风更能适应常变的外部风环境。
实际上,热压和风压是同时存在的。有时互相加强,有时相互抵消。建筑中的自然通风往往是风压与热压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各自作用的强度不同,对建筑整体自然通风的贡献不同。
二、传统民居中自然通风的应用
自然通风这项古老的建筑技术,在许多乡土建筑中都闪现着它的影子,它就像一件被遗忘在阁楼中满是灰尘的古董,当人们再次发现它时,才感到弥足珍贵。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和徽州民居就是我国传统民居利用自然通风的典型代表(图1,2)。传统民居中应用自然通风。符合我国国情,费用低,舒适性好。
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似乎蕴藏着说不完的美丽传说,其实这是湿热多雨气候影响下的独特建筑形式,它们多为竹木结构,屋顶挑檐深远,造成大片的阴影使下部空间阴凉。底层架空和带缝的木楼板,使底部较为阴凉的室外空气渗透到室内,室内自然流动带走热量,同时保持了房间内的干燥。
皖南民居的通风模式是热压和风压结合作用下的自然通风。由于皖南日间室外气温基本高于室内气温,而夜间室外气温低于室内气温,因此民居应在日问适当抑制风压、热压通风,而在晚上充分利用热压通风,这样才有利于改善室内热环境。
群体布局:皖南民居聚落采取的是紧凑式单体的密集排列方式,这是干热气候条件下的典型聚落模式。这种聚落模式会减低主导风速,从而抑制风压通风。群体布局体现了适当抑制风压通风的原则。
建筑单体设计(以兆兰宅为例,见图3,4):南北朝向上的门窗不在同一条轴线上;南墙上开窗非常少;这样可以在日间适当抑制风压通风。巷道紧凑而狭窄,有效抑制日间风压通风。
另外,为了降低日间得热量,保证室内凉爽的环境,采用了遮阳、隔热措施:地板采用架空木地板结构,并局部设置了地板下通风口以防潮除湿;2层以上基本不住人,隔热层的效果更明显;双坡式屋顶、
“望砖”屋面结构(架空的双层或多层瓦屋面结构),望砖屋顶隔热性能好。为了夜间降温迅速,采用低热容建筑材料来减少蓄热:外墙多为空斗砖墙或砖墙,厚约240ram;内墙是用木板做成的轻隔断墙,而且进深很大。
设计“一”字型天井(见图5),夜间可有效地利用热压通风。“一”字型天井(宽2.5-3米)开口狭窄而瘦高;院墙一侧多布置盆景、植物;高天井在日间可有效控制自然采光,遮阳效果好。
皖南民居在日间适当抑制风压、热压通风,而在晚上充分利用热压通风的设计策略,显然是有利于改善室内热环境的。测试表明:传统民居的室内气温日波动幅度为4-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