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蝽象对金叶白蜡为害及综合防治技术.docVIP

黄斑蝽象对金叶白蜡为害及综合防治技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斑蝽象对金叶白蜡为害及综合防治技术

黄斑蝽象对金叶白蜡为害及综合防治技术摘要:文章针对黄斑蝽象为害金叶白蜡,造成顶芽枯死,形成“破头疯”,严重影响苗木生长等问题,对黄斑蝽象的为害特点、生物学特征、发生习性进行论述,结合生产实际提出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黄斑蝽象;金叶白蜡;为害;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127-1 金叶白蜡为落叶乔木,高10-15m。羽状复叶,小叶3-5枚,稀7枚,叶片卵状椭圆形,尖端渐尖,基部狭,不对称,缘有齿及波状齿,表面无毛。金叶白蜡从萌芽至5月下旬,叶片呈亮丽的金黄色,随着气温逐渐升高下部叶片泛淡绿色,但整个生长季节,新梢上部抽生的嫩叶表现为金黄色。金叶白蜡喜光,喜湿润气候及肥沃上壤,适应性强,对气候、土壤要求不严,能耐旱、耐寒、耐涝、耐盐碱,是一种适应性强的乡土彩叶树种[1]。近年来,在城市绿化中受到关注和工程应用,需求量逐年增大。黄斑蝽象食性极杂,一般在果树上为害较重。但近几年来,由于受到气候环境条件变化影响,苗圃对害虫防治使用农药品种单一,对该害虫防治重视力度不够等因素,其对金叶白蜡苗木的为害逐年加重,造成育苗经济效益严重下降。 1 为害特点 黄斑蝽象是桃、梨、枣等果树和杨、柳、泡桐等林木的主要害虫,近年来,在金叶白蜡上的为害日益严重,发生严重时为害株率达到90%以上,严重影响到苗木正常生长。黄斑蝽象在我国南北均有分布,以若虫和成虫将口针鞘折叠弯曲,刺入顶芽幼嫩组织内取食汁液,边吸吮边分泌有毒的唾液,被害处组织变褐呈海绵状[2]。顶芽被破坏停止生长,被刺吸的嫩叶,先呈现失绿黑点,随着叶片的伸展,小黑点逐渐变为不规则的孔洞。由于顶端优势被破坏,引起下部叶芽簇状萌发生长,害虫继续为害新生嫩芽,苗木形成“破头疯”。严重影响苗木生长发育,经济损失惨重。 2 生物学特征 黄斑蝽象(Erthesina fullo Thunberg),半翅目,蝽象科。 2.1 卵 黄斑蝽象的卵圆筒形,上方有卵盖,卵高2.2mm,粗1.5mm,假卵盖直径1.2mm,卵块通常12粒,排列成行。初产时鲜绿色,有光泽,进而变成浅褐色,卵底盖上有一条黑线,线上有两对对称的小红点。卵壳网状,质地坚硬。 2.2 若虫 黄斑蝽象若虫呈扁洋梨形,无翅,初龄若虫围在卵块的周缘,前胸背板两侧有刺突,胸腹部有许多红、黄、黑三色相间的横纹。2龄时体灰黑色,腹部3-6节间中间各有一块红黄色斑。 2.3 成虫 黄斑蝽象成虫虫体宽大、扁平,体长18-25mm,宽8-11mm,背面灰黑色,具细碎的不规则黄斑。触角黑色,5节,第5节基部黄色。复眼黑色,单眼红色。喙淡黄色4节,末节黑色,针状,细长,达第3腹节后缘。头部狭长,头端至小盾板基部有1条黄色纵线。前胸背板前缘和侧缘具黄色窄边,略呈锯齿状。前翅膜质部棕黑色。腹部各节两侧具小黄斑,腹面黄白色,节间黑色,两侧散生黑色斑点,腹部腹面中央有凹下的纵沟。足腿节基部浅黄色,两侧及端部黑色,各胫节黑色,前足胫节端部加宽,略扁成叶状。 3 发生习性 豫北地区1年发生2代,日平均气温10℃以上时开始出蛰。4月初始出,4月中旬陆续飞到苗木上吸取嫩枝汁液,补充营养,开始发生为害。5月上旬-6月下旬交尾产卵,一代若虫5月下旬-7月上旬孵出,6月下旬-8月中旬羽化为成虫。二代卵期在7月上旬-9月上旬,7月下旬-9月上旬卵化为若虫,8-10月下旬羽化为成虫[3]。卵多块状产于叶背,每块12-14枚聚生。初孵若虫整齐排列,静伏卵壳周围,不为害枝梢,三龄以后分散为害,从5月下旬开始至9月下旬是造成为害的盛期。成虫稍有假死性,有臭腺,受惊吓时可排出特殊臭气,中午气温较高时常栖息于叶背面,有弱趋光性,越冬成虫稍有群集性。黄斑蝽象成虫可以潜飞2km以上,因此,大面积范围内苗圃采取同时防治措施,有利于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人工捕杀越冬成虫 在秋末成虫越冬或春季出蛰前,捕杀房檐下、墙壁上爬行活动的成虫。在苗圃周围的机井房、废弃房屋、附近砖堆等翻动成虫越冬场所,对成虫进行捕杀。 4.2 秋季绑草束诱杀越冬成虫 10月中旬成虫进入越冬前,用稻草、麦秸绑成草束,每亩地插5-8个,11月底-12月初收集草束集中消灭越冬成虫。 4.3 人工捕杀成虫、摘除卵块 在成虫产卵时期,早晨日出前成虫栖息在枝梢顶端,空气湿度较大时成虫潜飞能力弱,趁机捕捉成虫,采摘卵块,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4 化学防治 加强虫害预测观察,由于黄斑蝽象卵壳坚硬,药物对卵的杀伤效果差,在若虫阶段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