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夆淇2009 土地利用型态组成与都微气候关系之实测研究-以 .doc

廖夆淇2009 土地利用型态组成与都微气候关系之实测研究-以 .doc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廖夆淇2009 土地利用型态组成与都微气候关系之实测研究-以

廖夆淇 (2009). 土地利用型態組成與都市微氣候關係之實測研究-以台中市為例. 建築所. 台中市, 逢甲大學. 碩士: 145. 宋心怡 (2009). 巢位棲地結構對澎湖紅燕鷗(Sterna dougallii)巢位微氣候及孵化率的影響. 生物科學系研究所. 高雄市, 國立中山大學. 碩士: 55. 方瀅喬 (2008). 都市公園微氣候對使用者熱舒適度影響之研究. 園藝學研究所. 台北市, 臺灣大學. 碩士: 117. 吳黛岑 (2007). 集合住宅中庭植栽微氣候之數值模擬研究. 建築學系碩博士班. 台南市, 國立成功大學. 碩士: 90. 劉奇恩 (2007). 台中港海岸防風林帶空隙對微氣候影響之研究. 水土保持學系所. 台中市, 中興大學. 碩士: 95. 王家玲 (2006). 台北都會區微氣候變化與區域能見度相關性研究. 土木防災工程研究所. 台北市, 中華技術學院. 碩士: 135. 黃嘉華 (2005). 溼熱區建築基地因子微氣候調節之研究-以大學校園為例. 建築研究所. 台北市, 中國技術學院. 碩士: 132. 郭晋溢 (2005). 以微氣候觀點探討公園構成因子對熱環境影響之研究—以台中都會公園為例. 建築所. 台中市, 逢甲大學. 碩士: 100. 林正文 (2005). 興建中都會小型公園對區域微氣候之 影響分析. 資源環境研究所. 台南市, 立德管理學院. 碩士: 50. 房志懿 (2005). 水稻田區微氣候與光合作用模式之研究. 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研究所. 台北市, 臺灣大學. 碩士: 116. 張建鈞 (2005). 都市化地區建築外部環境微氣候熱負荷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之水與綠調整策略為例. 建築學系碩士班. 台北縣, 淡江大學. 碩士: 190. 唐琦 (2005). 天然香楠林之微氣候特性研究. 水土保持學系. 台中市, 國立中興大學. 博士: 131. 吳岳侖 (2005). 微氣候對台北盆地能見度之影響研究. 環境工程研究所. 高雄市, 國立中山大學. 碩士: 254. 徐正杰 (2003). 都市環境的綠化與透水效果對於微氣候之影響-以花蓮市區為例. 環境政策研究所. 花蓮縣, 國立東華大學. 碩士: 175. 劉興旺 (2001). 不同光環境下微氣候、土壤硝酸態氮濃度變動與五種原生闊葉樹苗木的生存適應性. 森林學研究所. 台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 博士: 0. 郭柏巖 (2000). 都市公園微氣候觀測解析. 建築學系. 台南市, 國立成功大學. 碩士: 92. 楊美玲 (1997). 塔塔加地區森林火災對松類造林地之植群、微氣候及土壤性質的影響. 森林學系. 台北市, 國立台灣大學. 碩士: 89. 許家贏 高雄地區戶外不同鋪面與遮蔭比率影響微氣候效益評析. 建築與環境設計研究所. 高雄縣, 樹德科技大學. 碩士: 133. 廖夆淇 (2009). 土地利用型態組成與都市微氣候關係之實測研究-以台中市為例. 建築所. 台中市, 逢甲大學. 碩士: 145. 隨著地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在人口密度極高的城市區域,由於人工構造物、高蓄熱鋪面材料、機具排熱等問題,形成城市核心區域高溫化的「都市熱島效應現象」。在本研究中,主要探討土地利用型態組成對於都市微氣候的影響,以及對都市高溫化的緩和效果。 本研究以台灣台中市中設置十二個不同測點,於2007年7、8、9月進行氣溫及濕度的定點量測。同時,將測點周圍的土地利用組成分為五種型態:建築物覆蓋型態、人造鋪面型態、未使用土地型態、植栽綠化型態、水域型態。透過環框分析將各地點的土地利用型態組成因子進行定量化後,藉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與所得的各測點平均溫、最高溫、最低溫等氣候監測資料做關聯性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都市中建築物型態對溫度的增加為正相關,未使用土地型態、植栽綠化型態及水域型態為負相關,而人工鋪面對於微氣候的相關性較不顯著。在相同儀器架設情況下,周遭不同的都市土地利用型態組成比例將會造成1.4~1.9℃的溫差。本研究建立氣溫預估方程式,可供都市土地使用規劃用來預測微氣候變化,以作為緩和都市熱環境惡化的參考。 The Earth warming question is serious day by day, and the problems of artificial structure, high heat storage pavement materials, machines heat-removal and so on in extremely high population density city region causes that the high temperature formed in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