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核磁共振的基本概念.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课核磁共振的基本概念

第五章 核磁共振成像(一) 目录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核磁共振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微观核磁共振 第四节 宏观核磁共振 第五节 磁共振信号与加权图像 第六节 磁共振图像重建 第七节 磁共振成像法简述 第一节 绪论 1、成像条件: 有信号、获取信号、处理信号及图像重建。 2、MRI的特点与意义 高、尖、新:高科技、边缘科学、发展迅速、产生了14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综合性:数学、核物理、电磁学、电子学、计算机、生理解剖学、超导技术、材料科学、医学诊断等等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领域; 生命意义:科技的双刃剑作用; 3、MRI应用于医学的优势 利用人体氢质子的MR信号成像,从分子水平提供诊断信息; 任意截面成像; 软组织图象更出色; 不受骨伪影的影响; 无电离辐射,一定条件下可进行介入MRI治疗 4、MRI的局限性 成像速度慢(相对于X-CT而言) 对钙化灶和骨皮质灶不敏感 图像易受多种伪影影响 禁忌症:心脏起搏器及铁磁性植入者等 定量诊断困难 5、MRI、X-CT、ECT、US对比 7、主要MRI厂家 国际: PHILIPS G.E SIEMENS HITACHI MARCONI ( 原PICHER) TOSHIBA 国内: 东大阿尔派(沈阳) 安科(深圳) 麦迪特(深圳) 鑫高益(宁波) 万东(北京) 威达(广东)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第二节 核磁共振的基本概念 直线电流产生的磁场,其方向用右手螺旋法则确定。 单位为高斯(Gauss, 简称G)和特斯拉(Tesla,简称T),1G=10-4T。 2. 磁矩 3.转动和角频率(角速度) 4. 角动量 5. 进动 6. 原子核的自旋 7. 原子核的磁矩 8. 自旋的空间量子化 9. 核磁矩的空间量子化 10. 核磁矩在磁场中的能量 这些不连续的能量值称为原子核的能级。 m0: Em为正值,低态能; m0: 高态能。 第三节 微观核磁共振 一、能级劈裂 1. 塞曼效应 2. 自旋核在静磁场中的进动 二、磁共振现象 三、NMR的经典力学原理 1.旋转坐标系 x’y’z’ 五、NMR的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的综合描述 第四节 宏观核磁共振 一、核磁共振的宏观描述 1、自旋核的能级分布——玻尔兹曼分布 一是在外磁场作用下,核的自旋能级分裂为 层,同时,其核磁矩趋向于 方向(即趋向于占据低能级)以使本身达到尽可能低能量的稳定状态; 二是受热运动的影响,各高、低能级上的核数目或核密度又有相同分布的趋势,最后达到动态平衡。 自旋核群体的平衡状态服从玻尔兹曼分布,处在低能级上的自旋核要比高能级上的多些。 2、静磁化强度矢量(描述核磁矩的宏观特性) 静磁化强度矢量M0: 3、静磁化强度矢量的激发 质子在外磁场中的情况 由于平行于静磁场方向的质子多于反平行于静磁场方向的质子,所以产生沿 Z 轴正方向的磁化 B ,叫做纵向磁化。 不管是平行于或反平行于静磁场方向的质子都会在XY平面上产生投影向量值,叫做横向磁化。但是,由于质子进动时的初始相位不同,表现得杂乱无章,所以此时质子的横向磁化值等于 0 。 如果施加与进动频率相等的射频频率,则质子会吸收射频脉冲的能量。 二、饱和现象 1、概念 2、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小结 自旋-自旋弛豫 (横向弛豫) 横向驰豫——相位发散的过程(1) 横向驰豫——相位发散的过程(2) 横向驰豫过程中,各种取向的核总数(统计意义上)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一个相位发散的过程。 相位发散——在理想的均匀磁场中,所有被激发的核都具有相同的进动频率。(激发瞬间)整齐地震荡某一频率上的质子群的进动频率(在自旋—自旋耦合的作用下)发生变化,导致频散,失去同步,进而产生相散。 局部磁场的非均匀性(如H20形成的偶极子场)会改变质子的进动频率,进而加速相散,加快横向驰豫。 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 纵向恢复时间T1是由于被激发的反平行于静磁场的质子恢复到平行状态,所以纵向磁化增大。弛豫快慢遵循指数递增规律,把从0增大到最大值的63%的所需时间称定义为纵向驰豫时间(T1)。 T1与静磁场的强度大小有关,一般静磁场强度越大, T1就大 T1长短取决于组织进行能量传递的有效性。 一般大分子(如生物蛋白)和小分子(如水)由于共振频率与拉莫尔频率差别较大,对能量传递有效性差,因此T1较长。 中等分子(如脂肪)的共振频率接近于拉莫尔频率,能量传递越有效,因此T1较短。 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 不同成分和结构的组织T2不同,例如水的T2值要比固体的T2值长。 T2与磁场强度无关。 T2的长短取决于组织内部的局部小磁场的均匀性对小磁化散相的有效性。 一般组织分子的大小均匀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