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路透的启示
刘婧婍 2005012739
作为一个在国际上有重要地位的通讯社,路透社每天用14种文字向1000多家报纸、700多家电台、130多家通讯社和40多家图片社提供文字、图片和图表新闻。
对新闻工作者的启示:
同困难比智慧
作为一个寄居外国的流亡者,二十三岁的路透在结束了其在哈瓦斯通讯社仅仅半年的“见习进修”期后,在1849年春天在巴黎也搞起了提供外国消息的工作,并同哈瓦斯社展开竞争,这种决心和勇气不是一般人能够比的。而建社之初,“社长、总编辑、发稿主任、编译、印刷工人、通讯员和收发员这些职务,全由路透一个人兼任”,这种工作状态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而在拿破仑的强令下,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控制舆论的法案,使得巴黎短命的“言论自由”成为昙花一现时,路透夫妇面对残酷的现实,断然决定关门停业,去市场还未有人占领的亚琛开办电报办事处。当1850年底,亚琛至布鲁塞尔间的电报线路开通,亚琛办事处作为“中转站”已失去意义。路透打听到在英国的高佛和法国的加莱之间正在铺设连接英伦三岛和欧洲大陆的海底电缆,于是便迁往伦敦寻求新的发展。
这些都是路透的战略眼光和对商机的敏感下正确的决策。而对新闻工作者而言,路透的成功在于,敢于面对困难,敢于开拓市场,也敢于放弃已有阵地的勇气。很多时候我们的媒体固守在已有的市场坐井观天,将自己死死限制在一个有限的地域或行业内,而不是大胆地从既有利益中走出来,迈向更大的市场。时代在迅速地变迁,做报纸的不承认新兴的网络媒体在人民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各地的地方媒体用一样的通稿一样的图片做头版而不进行创新……这些沿袭的所谓“传统”是不是能够使他们在新的时期继续生存,我们都有许多疑问。 (学的是精神,不是具体的做法)
面对发展中的障碍,我们的媒体更是缺乏路透的决心和意志。路透新闻传播业务的成功,关键在于向报界的扩展。当时英国的报纸只相信自己记者采写的新闻,特别是英国第一大报《泰晤士报》,路透与其签订供稿合同的谈判屡屡受挫。路透通过证明稿件质量和时效性,打通了其他主要报纸的关节,迫使《泰晤士报》也不得不放下骄傲(?)与他签定了合同,从而使路透社实现了从金融街到舰队街的跨越,确立了在英国新闻界的地位。碰上这种类似于“钉子户”又重要的堡垒,我们也许会在叹息和诅咒中选择放弃。可是路透的例子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困难的解决方式,就是用实力和坚持来改变它。新闻稿件本身质量所带来的效果,往往和决心一起,成为扭转局面的关键。
与时间拼速度
路透社的新闻一向以“快捷、及时”著称。老路透把“新闻要快,要客观,要敢于冒风险”作为该社发布新闻的指导方针。为了争取时效,抢发新闻,路透社总是千方百计,把握时机,力求出奇制胜,有时为了抢发一条新闻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为了保证传播时效,路透社不断投入巨资,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安装新设备,尽量使用最新的技术和设备,争取传播的快速、高效。
当年在亚琛开办通讯业务时,“路透的速报体制,是由电讯、火车、信鸽和‘跑步者’组成的。”当时布鲁塞尔至亚琛间没有电报线路,路透便见缝插针,在亚琛建立办事处,运用火车、马车传送信息。但由于乘火车需要九个小时,为了赶时效,1846年起路透用信鸽传递快讯,“据说仅在安特卫普一个地方,他就养了二万四千只信鸽。”而除了供给亚琛订户的稿件,还需要通过电报向柏林发稿。由路透每天坚持跑步到电报局把稿件送到,从不间断。后来,他又用拦截邮船的办法,快速传递有关美国南北战争的消息。1865年4月14日,美国总统林肯在福特剧院遭南方奴隶主指使的暴徒刺杀身亡。路透社驻纽约的特派记者詹姆斯.麦克林在收到一篇详细报道林肯遇刺现场情况的电报稿后,立即租用一艘牵引快艇,追赶早已驶出港口的定期航班邮船。他将新闻稿装入木盒,雇用牵引船,追上邮船后把木盒扔到甲板上,终于使得这一条轰动世界的独家新闻及早面世。
这些不仅仅是追求新闻时效上的佳话,透过这些故事本身,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在争分夺秒的背后,新闻人的时间敏感和大胆创新的思维。比如用信鸽传递信息是长久以来就有的方式,但是用信鸽来弥补缺乏电报线的不足,将买卖扩展到柏林与巴黎则是路透没有先例的大胆尝试。同样,林肯遇刺后有众多记者通过邮船将消息传到大洋彼岸,而麦克林判断手中详细的电报稿具有重大的意义时,即使当天开往英国的船已经出发,他还是想尽办法最终将稿件传出,这不能不说路透记者的过人远见和行动力。正是这些举措,使路透社在传播时效上掌握了主动权。“快速、及时”已成为路透新闻的一大特点。
对中国通讯社的启示:
在媒体越来越重要的当代社会,我们应该重视通讯社在国际生活中的作用。仓田保雄在结束了对路透及路透社历史的叙述之后,在后记中指出了他对国家通讯社的看法。“我认为,日本的外交之所以是这种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过去三十年一直没有在出口新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