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同农地承包经营权经济社会功能及政策法律地位摘要:由于身份性成员权历来在农村土地配置中占有极为重要的排他性地位,所以在现实农村中土地承包经营权实际上存在身份性与半身份性、非身份性这两类三种形式,它们在承包主体和客体、配置方式以及经济社会功能与政策法律地位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党和国家在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政策和法律时应该尊重这种差异性。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其针对的主体应该是身份性的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经济社会功能;政策法律地位
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070504020)、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05JZD0005)。
作者简介:定光平(1968-),男,湖北赤壁人,副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及经济社会问题研究;张安录(1964-),男,湖北麻城人,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1-0119-04 收稿日期:2009-11-26
党和国家历来对稳定和完善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给予高度的重视。2002年国家出台《农村土地承包法》,用法律的形式对土地承包中涉及的重要问题做出规定;2007年《物权法》又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列为用益物权之首,赋予了其重要的法律地位。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上述法律和政策的先后出台在宏观上对强化数亿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具体政策和法律的制定者以及实践工作者应该认识到现实农村中各类“农民”和“土地承包关系”的差异性或复杂性。通过实地调研和多学科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在现实农村中,土地承包经营权实际上存在着身份性与半身份性、非身份性这两类三种形式,它们在承包主体和客体、配置方式以及经济社会功能与政策法律地位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有必要予以厘清。这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土地的相关政策和法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不同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内涵及其主体和客体
(一)不同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内涵
农地制度的变迁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陈小君等,2003)。中国村社、家族或家庭传统文化以及民间习惯法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差别,历来对身份性成员予以平等待遇,身份性成员权也因此在农村土地配置中占据极为重要的排他性地位,决定了村社不同的土地配置方式及其权利保护的效率和成本,其客观作用已在农村实践和现行政策法规两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因此,本文引入“身份性”概念,将在现实农村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身份性与半身份性、非身份性这两类三种形式。所谓“身份性承包经营权”,专指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即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而不是个人)对本集体经济组织所发包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半身份性承包经营权”,是指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一般是单个或几个成员)对本集体身份性“家庭承包”之外的其他土地享有优先权的承包经营权;“非身份性承包经营权”,是指非本集体成员(包括其他农村集体成员或外来的公司和个人)对本集体身份性“家庭承包”之外的其他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笔者通过调查还发现,在现实中还存在半身份性承包和非身份性承包的混合形式,即本集体成员与非集体成员之间的一种合作承包形式,由本集体成员利用其身份性成员权出面承包本集体土地,并承担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而由非集体成员承担资金、市场等(定光平等,2009)。这是其中的特例,本文暂不予讨论。
(二)不同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乡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实农村中的“农民”结构也发生着变化。根据“农民”的职业的和身份可以划分出以下三类“农民”:一是既从事农业生产又具有成员权身份的纯农民;二是不从事农业生产但却保留成员权身份的农民;三是从事农业生产但是没有成员权身份的农民,如外来农民或公司法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一类农民将会越来越少,第二、三类农民将会越来越多,农地流转活动日益增多,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必然变得日益复杂。如果农村土地产权不界定清楚,潜在的矛盾纠纷必然增多。而村社身份性成员权对农村土地产权界定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各种承包类型的主体的不同界定,就充分体现出对村社身份性成员权的尊重。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条和第15条对身份性“家庭承包”的主体给予了明确的界定:只能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并强调“农村集体经济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ADM墙艺漆专卖店制造百万富翁摇篮.doc
- ANSYS在土工格栅及细粒尾矿界面特性探究中应用.doc
- AEO制度及安全措施国际互认.doc
- AHP法在确定区域生态经济评价指标权重应用探析.doc
- ANN模型经济学应用及其发展趋势.doc
- ABS塑料模具预制路缘石应用探究.doc
- BMS模型在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中应用.doc
- BOT模式下开发经济适用房博弈决策模型分析.doc
- BSC在财务整合效应评价中应用.doc
- BOT融资模式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doc
- 2-红河州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复核评分表(2022年修改版).docx
- 6.锡通项目2018年下半年工作会汇报材料(2018.7.9).docx
- 2018道路工程知识点汇总(新版).docx
- 附件3:月度生产例会安全汇报资料-站台门项目部.docx
- 附件2:广东建工集团2018年度科技成果汇总表.DOC
- 马武停车区、三汇停车区停车位管理系统,0#台账缺量.doc
- 攀成钢委办发〔2015〕19号(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考核与追究办法).doc
- 1-红河州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复核评分表(2022年修改版).docx
- 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第四工程分公司项目经济合同结算管理办法(修订).doc
- 厂站安全操作规程汇编.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