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至元济宁路金山寺圣旨石刻相关问题略释
元至元济宁路金山寺圣旨石刻相关问题略释
任小行
(山东省 金乡县山阳书院,山东金乡 272200 )
摘要:元至元济宁路金山寺圣旨石刻,刊于巨野县独山镇金山秦王避暑洞隧道南壁上,是研究元代政治、经济、文
化、宗教及地方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刻文蒙、汉白话相杂,明清金石录、方志,或因其 “文无足述,而体特异”,多
弃而不录。蔡美彪先生的 《元代白话碑集录》亦未收录。故笔者特录其文,略作解读。
关键词:至元;济宁路;金山寺;圣旨石刻;略释
中图分类号码: K247 文献标识码:A
元代崇信佛教。《元史 ·释老传》说:“元兴,崇尚释氏。”[1]时人危素云:“盖佛之说行乎中国,
而尊崇护卫,莫盛于本朝”。[2]其表现之一,就是 “琳宫梵宇,往往有圣旨碑”,以至 “虽弹丸小邑,
尚有元时圣旨碑一二通”。[3]惜因年代寖久,风剥人毁,原石能存至今者,已百不及一。因而,保
存至今的至元二十六年济宁路金山寺圣旨石刻,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意义较大,是研究元代政治、经
济、文化、宗教及地方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该石刻于巨野县独山镇金山秦王避暑洞隧道南壁上,为碑形,正文 20 列,满列 19 字,中间为
大字 3 列、蒙古文 1 列,后附立石时间、立石者姓名、职务等 8 列。刻文蒙、汉白话相杂,明清金
石、方志或因其 “文无足述,而体特异”,多弃而不录。蔡美彪先生的 《元代白话碑集录》亦未收录。
故笔者特录其文,略作解读。
一、石刻录文 (“」”表示原文一列结束,“□”表示原字缺或不可辨,“?”表示原字仍待确认)
皇帝圣旨里中书户部」据济宁路金山寺僧庆吉祥状呈先为本部石匠」李泉等部众凶党强采金山
寺地界内活石累次」告蒙中书户部符文行下济宁路禁止后因李泉」等不改又行再犯偷采庆吉祥思为
金山形势龟」样东接卧龙之山其上古传天关地轴本寺洞壁」石碑名号神山师辈相传若损坏者令寺僧
不安」等事近来又行告蒙总统所移关中书户部备细」行下济宁路总管府取问禁约外今来若不具呈」
缘庆吉祥会验先钦奉」圣旨节文但属寺院的田地水土竹苇碾磨房园林」解典库浴室不拣甚麽休强刁
夺要者钦此奈前」项石匠李泉等五家累年强采本寺室山活石及」不遵依上司禁治有此凶顽更有一等
不畏公法」之人不时采斫属寺树木侵占山界骚扰不安不」免具呈乞赐出榜禁治事得此又奉」都堂钧
旨属金山寺地界内山里石头树木出榜」禁约休交人采打者奉此省部今出文榜禁治诸」人无得将属金
山寺地界石头树木采打如有违」犯之人仰所在官司捉拿到官严行断罪的无虚」示须至出榜者」右榜
付济宁路金山寺张」挂省谕诸人通知」(下为蒙古文一列)」至元二十二年 (后疑似印章或画押)」时
大元国至元二十六年岁次己丑中秋望日金山寺主持济宁路传戒教读师累奉」圣旨遴选诠堪藏经重蒙
赐衣物等讲主佛德启教大师庆吉祥 (又赐妙辨通义大师)立石」山门提降妙音大师赟□ 寺门提点济
州僧正大师琇吉祥 提点□福大师□吉祥」前监寺正行大师徽吉祥 监寺□□大师髻吉祥」副寺先(?)
吉祥 副寺贤善 维那贤音 典座贤宴」知客贤宁 直岁贤住并贤宋 (?)贤旺等同立」匠人李信嫡孙
修内司提控李瑛同侄济」宁路石匠都作头彬并旺刊」
二、相关问题略释
(一)秦王避暑洞及其佛教渊源
秦王避暑洞位于金山南麓。金山即金乡山,原属金乡县,晋 《地道记》曰:“县多山,所治名金
山。山北有凿石为冢,深十余丈,隧长三十丈,旁却入为石三方。云得白兔不葬,更葬南山,凿而
得金,故名金山”。[4]北宋时俗曰 “秦王避暑宫”[5],后世呼 “秦王避暑洞”,传为秦王避暑处,
因洞内清凉,又称 “清凉洞”。考古证实,该洞实为西汉昌邑王刘贺废塚。
据今人测量,大洞全长近 90 米,最宽处 28 米,最高处 15 米。其结构有隧道、洞中甬道、主洞
室、东西侧室、东西耳室等组成。隧道为露天部分,南北长 63.3 米,东西宽 4.8 米,峭壁巉岩,三
面削成,两侧壁上有后人所书碑刻 40 余块,高处多佛像。[6]
秦王避暑洞在北宋时期已湮没,“荆棘荒芜”,“土石埋塞,几于门齐”。熙宁七年,县宰陈著作
命人清理月余,“土石具尽”。元符元年九月十六日,崇信佛教的巨野人农学家邓御夫归耕故里,“据
得住此山”,“与童行四人共处其中”,“每日诵经讲道,立教修文,兼劝山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