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民广场札记 - 乌鲁木齐市图书馆
乌鲁木齐史话 人民广场札记 1
人民广场札记
展现在乌鲁木齐市区中心的人民广场,东西长二百五十米,南北
宽二百一十米,总面积为五万二千五百平方米,地面全为沥青铺筑。
广场正门朝南,迎门正北面是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的办公
大楼。广场东、西、南三面被林荫花圃所环抱。人民广场既是群众集
会的大会场,也是人们散飞步休息的公共场地。
现在的人民广场,是昔日的荷花池。当年的荷花池和现在的人民
广场,虽然形式和内容都不相同,但它们都是市区中心的公共游览场
所。荷花池辟建之前,这里早有一潴泉湖。清朝文人纪晓岚在他所写
的一首《乌鲁木齐杂诗》中说,当时的乌鲁木齐,是“半城高阜半城
低,城里清泉尽向西,金井银床无处用,随心引取到花睦”。由此可
见,当时的乌鲁木齐不只有荷花池一处泉湖,还有许多清泉流水,灌
溉田园。时隔七十年,由左宗棠、刘锦棠所率领的湘军进驻新疆,屯
垦戍边。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遍天
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出玉关。”虽然这是对左宗棠个人的
吹捧,但是遍布在天山南北的湖湘子弟,确实是每到之处,广栽“左
公柳”,营造林带,绿化大地。他们在荷花池原址周围栽植的青柳、
白杨,一直到本世纪二十年代还丛茂成林。一八八六年以后,新疆政
局日益安定,前任巡抚刘锦棠在乌鲁木齐大兴土木,修街署,建庙宇,
辟街道,造房屋。在现时人民广场的东南隅,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定
乌鲁木齐图书馆馆藏资料 1
乌鲁木齐史话 人民广场札记 2
湘王”庙、“两湖会馆”、“左文襄公祠”。同时,还把那里原有的一处
泉湖,整形改造,修筑成椭圆形的荷花池,池周青石砌岸,池内引种
荷花,并在池旁丛林地带,建修了一座壮观的八角亭和供人休憩的长
坊。
在清人游记和乌鲁木齐老人的传说中,有关荷花池的轶闻很多。
据说,原来的泉湖面积很大,为加工整形,四周用煤炭围填,经过几
年时间的运煤填方,才把湖面填砌成秀丽雅观的椭圆形。又说,在修
筑荷花池的时候,从地下挖出“至德”时期〈公元五八三年至五八六
年〉的残碑,碑上还有关于汉朝时期“金满”城的记载。汉朝时期的
“金满”城在现在的吉木萨尔境内,乌鲁木齐属当时的“金满”管辖。
一八八七年以后,驻新疆湘军陆续解甲复员,参加地方建设,当
时有三千多人在乌鲁木齐复员,其中一部分转移到现在的米泉县三道
坝地区,开垦稻田。一部分留居城市,从事手工业生产。手工业生产
者,围绕荷花池辟路建屋,开设作坊。广场南北正中因为直朝巡抚衙
门,所以叫“抚正街”。由于这条街上的居民,大都开设缝纫店,所
以俗称“衣铺街”;在广场东侧的一条街上,大都是小五金作坊,所
以称作“铜铺街”;广场南侧的一条小巷,因为紧靠荷花池,所以称
作“荷池巷”;广场西侧都是城市贫民居住,辛亥革命后,爬上新疆
统治地位的杨增新,拆除了贫民住房,修建政府馆驿〈类似现在的招
待所) ,命名为留仕巷。
乌鲁木齐图书馆馆藏资料 2
乌鲁木齐史话 人民广场札记 3
“留仕”是挽留官员的意思,因为杨增新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唯
恐外省来新人员泄露他的机密,所以在临近督军衙门前地段,修建“留
仕巷”。凡是上级委派来新供职人员、视察人员、过境人员,或者前
来新疆投效人员,一律寄居“留仕巷”,严加监视、考察,并予利诱
威胁,使之有来无去。凡是住过“留仕巷”的人员,大都落入杨增新
的罗网。
围绕荷花池开辟了四条街道,这里原有的树木砍伐殆尽,所以曾
经繁华一时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