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俯冲板片形貌特征和活动大陆边缘演化体制的关系①.PDF

俯冲板片形貌特征和活动大陆边缘演化体制的关系①.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俯冲板片形貌特征和活动大陆边缘演化体制的关系①

 1998 年 5 月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 第 13 卷  第 2 期   俯冲板片形貌特征 和活动大陆边缘演化体制的关系① 何建坤  刘福田 (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 北京  100 10 1 ) 摘  要  当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下俯冲时 , 上覆板块的边缘可以以沟 —弧 —盆体制发育 , 也 可以不发育弧后拉伸盆地. 为什么同属上覆板块边缘但可以这二种完全不同的体制演化是现 代地球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在查阅大量最新文献的基础上认为造成这二种不同演化体 制除了与俯冲作用的年代学特征有关外还可能主要与俯冲板片的形貌不同所导致局部地幔对 流方式不一有关. 由于俯冲的倾角 , 俯冲达到的最大深度以及俯冲板片在 670km 上下地幔过 渡带处保存的形态等因素不同 , 造成仰冲板块边缘之下软流圈对流方式不一. 从而 , 造成弧 体近陆一侧是否将发生岩石圈拉伸的动力学过程. 关键词  活动大陆边缘演化体制 , 俯冲板片形貌 , 地幔对流 1  引言 ( ) 〔1~2 〕 ( U yeda 1983 在论述活动大陆边缘板块构造演化时首次提出了高应力型 智利 ) ( ) 型 和低应力型 马里亚纳型 二类岩石圈动力学作用方式不同的聚敛活动大陆板块边 缘. 并根据沿贝尼奥夫带地震震源的分布 、岛弧发育的火山岩系列以及板块边缘构造演化 的差异等进一步认为当活动陆缘以沟 —弧 —盆体制发育时主要是因较古老的洋壳板块以高 角度慢速俯冲而引起岛弧后侧地幔上隆促使岩石圈拉伸所致. 安第斯型活动陆缘则主要是 较年轻的洋壳板块以低角度相对快速俯冲而引起海沟外侧大洋岩石圈隆起 (Lit ho sp heric budge) , 使陆缘弧区挤压强烈故不发育拉伸的弧后盆地. 随着大陆边缘地质和地球物理学 研究的不断深入 , 应用这一经典的动力学模式将使许多问题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 首先 , 该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说明为什么同属仰冲板块边缘却可以二种完全不同的板块构造体制 演化的真正动力学差异. 用高应力和低应力来解释弧后区岩石圈变形方式只是一种动力大 小上的区别 , 但促使岩石圈变形的力的作用方式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 即均属挤压. 因此 , 高应力和低应力很难说明有或没有弧后拉伸的本质问题. 其次 , 地幔构造 ( Mantle Tec tonics) 无疑是给岩石圈变形提供了动力 ( Fukao . Y ; Marugama . S ; 1994) 〔3~5 〕, 该模式 也认识到了俯冲倾角度差异对地幔对流可能的影响 , 但俯冲板片倾角和俯冲板片的形貌不 ① 本文 1997 年 2 月 10 日收到. ·16 ·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 1998 年   一对俯冲带深部地幔构造有何影响并由此制约活动大陆边缘岩石圈变形的动力学差异等问 题还均需作深入的探讨. 应用天然地震走时反演来重建地球介质中地震波速度分布特征的地震层析成像 ( Seis mic Tomograp hy) 技术为研究地幔构造和岩石圈动力学问题提供了十分有力的证据 (Aki . K L ee . W . H . K. 1976 ; Nolet . G. 1982 ; Dziewonski . A . M .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