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为攻克肿瘤顽疾探索不息
为攻克肿瘤顽疾探索不息走进位于龙潭湖畔的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科研楼9层,出了电梯迎面映入眼帘就是“不息的探索”五个金灿灿的大字,这是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吴昱院士的座右铭,也是为弟子们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而树立的榜样。
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肿瘤基础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开放性研究基地,于1988年11月建成。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昱教授任首届实验室主任、孙宗棠教授任首届学术委员会主任。目前由詹启敏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柯杨教授担任学委会主任,吴昱院士为实验室名誉主任。
在过去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在国家科技部的直接领导和依托单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的支持下,该实验室集中了一批较优秀的肿瘤领域学科带头人和较强的研究力量,同时拥有较好的研究设备和条件。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从海内外引进多名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者,使实验室拥有优势的科研团队,研究队伍具有合理层次,有了持续发展的梯队。
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研究细胞癌变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多种改变,阐明肿瘤遗传易感性和环境致癌因素的关系,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和细胞凋亡在维持基因组中的关系,以及基因组不稳定性与细胞癌变的分子机理;探寻延缓,阻遏或逆转肿瘤癌变和发展过程的可能途径,为肿瘤预防、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实验室结合国际医学科学发展前沿和我国实际情况,选择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食管癌、肝癌为研究对象,以山西阳泉,江苏启东等为现场基地,为降低高发区发病率和死亡率设计更合理有效的预防、治疗方法。
实验室成立以来,承担了大量的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863”高科技研究项目、国家攻关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和面上研究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理想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我国在肿瘤研究领域一些前沿学科的发展、对于肿瘤研究人才的培养以及促进国际、国内肿瘤研究的交流和合作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过去五年中, 实验室在食管癌的遗传易感性、癌变各阶段基因组表达谱和蛋白质组分析、肿瘤分子标志物及其相关功能鉴定、细胞周期和信号转导、肿瘤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肝癌规模性预防策略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原创性工作。研究发现食管癌存在非随机的染色体拷贝数异常;钙离子浓度的改变和食管上皮分化的紊乱可能是食管癌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确定了多个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相关的蛋白分子;进一步阐明了肿瘤抑癌基因p53和BRCA1及其下游基因在调控细胞周期监测点与基因组稳定性中的作用;在肝癌高发区明确肝癌病因与乙肝病毒感染和黄曲霉毒素密切相关的基础上,首次在该地区开展了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在发展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诱导癌细胞发生分化和凋亡方面进行了系统探索。其中“食管癌相关基因和相关蛋白的研究”和“食管癌变的分子机理”研究分别获得2003年和200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一等奖。
近五年来,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科技论文160多篇,其中SCI论文60篇,包括Mol Cell Biol、J Bio Chem、Oncogene、Cancer Res、Hepatology和Clin Cancer Res等杂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得发明专利5项。
今后,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继续将以研究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分子机理为主体,充分发挥目前具有的优势研究力量和资源,坚持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紧密结合的研究模式,在肿瘤分子生物学领域进行不息的探索,开展原创性、探索性、前沿性和系统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强调互相协作、资源共享,提倡交叉学科的交融,进一步揭示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机制,以及肿瘤分子标志谱与肿瘤治疗敏感性和转归的内在联系,为攻克肿瘤这一顽疾,贡献自己的力量。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