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智化寺及至正瓶秘密
北京智化寺及至正瓶秘密编者按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中国古玩界有一错误的“共识”――“元代无青花”。纠正这一误识的,不是中国人,而是两名外国人,一是英国的中国古瓷专家霍布森,一是美国的中国古瓷专家波普。他们纠错的主要根据,是1929年从北京古刹智化寺流失到伦敦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的两件铭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即世人皆知的元青花标准器――“至正瓶”。
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元代青花虽然得到普遍公认,并受到国际社会的推崇,对“至正瓶”的介绍和研究,却仅仅仍然停留在照抄照转霍布森和波普的结论,或者在霍布森和波普文章的基础上附会演绎。更有甚者,以讹传讹,美化倒卖这两件文物的华夏民族的千古罪人。至于这两件文物的烧制者是谁,在何地烧造,以及为什么供奉到京都智化寺,又因何故流失到英国?诸如此类谜团,从未涉及。本文作者根据先辈的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并经过国内国外实地考察,首先披露了一系列与元青花标准器――“至正瓶”相关的秘密。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帕西瓦尔(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o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以珍藏两件产自中国、题有“至正十一年”铭文的青花瓷瓶――元代云龙纹象耳青花瓷瓶而闻名于世。这两件青花瓷瓶,自20世纪50年代被美国佛利尔艺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的中国古陶瓷学者波普博士确定为“14世纪青花瓷”以来,便成举世公认的“至正型”元青花断代的标准器,并被简称为“至正瓶”。
耿宝昌先生在《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元明清釉下彩》的开篇《淡洁雅致的釉下彩瓷》中写道:“目前所知,流散于海外的高档元青花瓷传世品约200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两件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款的青花云龙象耳瓶。”虽然,在难以计数的关于中国古瓷的文章和著述中,几乎都要提及“至正型”云龙象耳青花瓶或“至正瓶”,却不曾有过能准确介绍该瓶从北京智化寺流失英国的经过以及该瓶身世的文章,所有的,或人云亦云,或以讹传讹。
笔者根据先辈遗留下的鲜为人知的资料,结合到国内外实地考查,首先披露“至正瓶”供奉到京都智化寺的原因、经过,以及对“至正瓶”流失经过的误传,包括“至正瓶”的盗卖者们内外其手和他们的结局,以纠此前舆论的舛误。
北京古刹智化寺的兴衰
如同苦难的人生一样,已有842年历史的“至正瓶”,从出生到如今,经过了三段颠沛流离的历程――江南庙宇供奉(1351-1681年)、京师古刹供奉(1682-1929年)、英国伦敦珍藏(1929-如今)。
本文先从“至正瓶”的第二段经历说起。这两件珍宝及一批国宝流失海外,与北京古刹智化寺的兴衰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智化寺建立,香火鼎盛
智化寺,位于紫禁城东8里黄华坊内的禄米仓东侧,即海岱门内西100米处,占地面积30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和天安门一起,最早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智化寺,最初是明朝英宗皇帝朱祁镇的司礼太监王振住宅侧面的家庙,建造竣工于明朝正统九年(1444年)三月初一。英宗赐名“智化禅寺”。
太监王振之所以要大建宅第,大修家庙,并得到明英宗纵容,缘起于明朝历史上的“托孤”事件。这就是庙存的《王振碑》中所说“宣宗章皇违豫,独荷付托之,命……改元辅”。此即明英宗之父、宣宗朱瞻基驾崩前夕,授王振为元辅,命其辅佐太子朱祁镇之事。从此,朝臣皆惧怕王振,咸恭称他为“元辅翁老”。《明史》中也载:“振……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东,建智化寺,穷极土木,兴麓川之师”。
明英宗在王振死后下了两道谕旨,使智化寺开始香火兴盛,几乎成了一处民间的皇家寺院。这两道谕旨:一是“赐振祭,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一是谕令皇宫的“僧录司左卫讲经僧官然胜”,为“智化寺开山宗师”。
从此,智化寺每一代住持,都是由皇帝赐封的佛门师祖,并掌朝廷“僧录司印”。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康熙年间智化寺的第十五代住持容乾大和尚。
历史记载,明英宗之后,智化寺的修缮,都是朝廷操办。如明万历五年(1577年)重修时,万历神宗皇帝不但御书“敕赐智化寺”,还令“司礼监管监事,兼掌内府供用库印,提督礼仪房、太监都督等”重修。
(二)康熙年大地震,智化寺大修后成清代风格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智化寺并没有因为朝代更迭而冷落,香火反而更兴旺。
朝廷对智化寺的重视和赐封,不亚于明代,反而有加,出现了智化寺住持兼任紫禁城皇宫内佛殿住持的情况。第十一代住持的牌位上,就写有“皇清示寂,钦命赐紫内万善殿正住持,掌僧录司印,兼智化堂上第十一代师祖笃修德公和尚觉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