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撤资原因及演变趋势.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外商撤资原因及演变趋势

外商撤资原因及演变趋势中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大多数跨国公司正在把中国视为全球战略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与跨国公司大举投资的同时,外商撤资现象也时有发生,而外商撤资现象常为人所忽视。 一、跨国公司撤资的市场环境因素分析 根据邓宁(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三因素中,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是可以通过企业自身的发展而具备的,而区位优势是外生变量,只能通过投资主体在外界寻求,企业自身无法创造。相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形成巨大的市场优势;投资环境尤其是软环境不断改善,不仅在涉外经贸投资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中央与地方制定了颇具吸引力的外资特殊优惠政策,而且在渐进式改革中保持了政局稳定和社会稳定;劳动者吃苦耐劳,工资低廉,劳工标准较低,可以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富有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所拥有的这些区位优势是吸引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制造能力,扩大在华投资的主要因素。在联合国贸发会议所进行的GIPA(GlobalInvestment Prospects Assessment)中,有87%接受调查的跨国公司认为中国是最佳的投资目的地。 然而,在持续的渐进式改革和经济转轨过程中,中国区位优势也在逐渐变迁。对于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而言,面对中国国内投资环境和外部市场环境既区位优势的变化,必然会调整投资战略。 (一)国内市场环境变迁 由于一些跨国公司低估了中国市场的竞争强度和复杂性,使其在华投资遭遇不同程度的风险,从而导致撤资。在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EIU)调查的22个在华跨国公司中,有56%的跨国公司认为在其初始的商业计划中过高估计了中国市场,只有22%的跨国公司认为低估了中国市场,22%大体正确估计了中国市场。 1.市场结构变迁,多数产品供过于求 在经济体制转轨初期,我国无处不在的市场短缺给包括外商在内的投资者提供了巨大的商机,跨国公司在对中国市场乐观的预期下,大举对华投资。然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市场的供给快速成长,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基本结束了经济短缺,多数产品形成了买方市场。近几年来,中国政府施行了多项政策措施以拉动内需,但是大多数产品供过于求的状况仍未改善。早在2004年中国商务部对国内市场600种主要商品供求调查结果表明,供过于求的商品有462种,占77%,而供求基本持平的商品为138种,占23%,投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见图1)。2006年,除能源和一些矿产资源类产品外,其他投资品和消费品大都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 中国已经饱和的市场,使得那些以寻求市场为导向而又没有明显技术和品牌优势的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很难成功。对于一些拥有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的跨国公司,由于其定位于高端产品的生产销售,也使其在华投资的盈利无法抵偿投资成本。如电力行业跨国公司在华撤资,最重要的原因便是15%的投资回报率无法得到满足。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电力需求旺盛,政府为鼓励外资进入中国电力市场,提出了保证15%的年固定回报率的条件。这一措施吸引了世界上众多大型电力投资商纷纷来华投资。然而,1999年中国出现电力供应过剩,2002年国务院声明“固定回报率”属于违规优惠政策,取消了固定回报政策,跨国公司不得不重新认识中国电力行业的经营环境。2002年以来,外资大举撤出电力行业。 2.跨国公司大量进入引起国内竞争加剧 迄今为止,《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中大多在中国进行了直接投资,项目数达2300多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大规模的不断进入,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市场的竞争强度。这些竞争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来是自其他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另一方面是来自快速成长的中国本土企业。 (1)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 为了避免市场垄断,中国在同一领域引进多家跨国公司。大批跨国公司的进入,形成了不同国家跨国公司之间、同一国家的不同跨国公司之间激烈竞争的局面。一些弱势的中小跨国公司和不适应中国市场的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企业也被并购或淘汰出局。韩国一些企业在中国市场竞争失利就是例证。 2003年2月,韩国著名快餐品牌“乐天利”在中国的最后一家餐厅赛特店关闭。韩国乐天集团在1990年创立了“乐天利”这一餐饮品牌,并于1994年组建了北京乐天利食品有限公司,“乐天利”进入中国,先后在北京和哈尔滨设立了9家餐厅。然而,由于“乐天利”在食品口味、餐厅装饰方面与肯德基、麦当劳相比处于劣势,新店开发速度缓慢,公司规模无法和肯德基、麦当劳抗衡,因此,“乐天利”品牌无法让消费者记住,自然被竞争激烈的国内餐饮市场所淘汰。 (2)中国本土企业“挤出”跨国公司 与具备多种优势的跨国企业相比,我国大部分本地企业处于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