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物流与信息基础知识 本章重点 ⒈ 复习物流的概念、物流发展、物流理论 ⒉ 理解信息的定义 ⒊ 理解信息具备的性质 ⒋ 区分物流与信息流的区别 ⒌ 理解信息流对物流的影响 第一节 物流概述 一、物流的概念界定 物流定义的共性 ①物流是一个过程; ②物流过程由若干环节所组成; ③以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大的物流效果; ④物流过程所追求的是“满足顾客要求”。 二、物流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阶段,物流系统功能价值的发现; 第二阶段,物流经济活动价值的发现; 第三阶段,物流利润价值的发现; 第四阶段,物流成本价值的发现; 第五阶段,物流环境价值的发现; 第六阶段,物流对企业发展战略价值的发现; 第七阶段,物流产业价值的发现; 第八阶段,物流对国民经济价值的发现。 三、物流的主要理论学说 1、战略学说 2、第三利润源学说 3、服务中心学说 4、物流冰山学说 5、黑大陆学说 6、效益背反学说 7、成本中心学说 第二节 信息基础知识 一、信息的定义 数据存储 数据 处理器 信息 原料 产品 管理级 执行级 管理级 业务数据 信息+决策规则 管理决策 信息+决策规则 执行人员决策 二、信息的性质 1、事实性:事实是信息的第一和基本的性质 2、等级性:信息是分等级的 3、扩散性:没有不透风的墙 4、可压缩性:信息的不完全性 5、分享性:分享有利于信息成为企业的资源 6、传输性:尽可能用信息的传输代替物质的传输 7、增值性:在信息废品中提炼有用的信息 8、转换性:信息、物质、能源三位一体且互相转化 三、信息流的概念 信息流,是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储存、检索和分析的渠道和过程。 信息流 物流 ⒈传递成本 低 高 ⒉传递速度 快 慢 ⒊传递载体 所占空间小 占据大量土地 ⒋传递方式 光纤通讯等 五种运输方式 第三节 信息流对物流的影响(重点) 一、信息对物流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的“时空压缩效应” ㈠ 信息化对交通运输的促进作用 触目惊心数据 运输业的节约瓶颈在哪里? 公路运输能力快速增长。但是,营运客车的实载率仅有50%左右,区际和农公客运车辆的实载率达不到20%,货运车辆空驶率高于50%,而在欧、美、日等国家车辆空驶率仅为20%。我国每年因空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50亿元,超载超限运输一年会给公路路网带来直接经济损失700亿元,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直接经济损失6亿元,逃漏养路费50亿元,路桥通行费300亿元。 ——我国道路货运市场的信息严重不对称 欧美道路运输业的节约“内功” 1、发达国家节约型交通运输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阶段:“粗放扩能阶段”、“节能降耗阶段”以及“集约利用阶段”。 欧美国家道路运输企业的节约措施 1、积极推进传统的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提高运输组织效率 2.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效益 比如,目前UPS之所以能够每天处理平均1410万件之多的包裹和文件,要归功于UPS近10年来投入110亿美元用来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果。 对我国道路运输企业的借鉴 提高组织效率,降低车辆空驶率 目前造成我国车辆空驶有两种形式:一是单程载货,二是专项运输任务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提高实载率的办法很多,比如,企业之间通过联合与合作相互提供货源信息,相互提供配载服务,逐步完善货运中心,从而使更多的中小企业降低空驶率。 ㈡ 信息——库存管理的精髓㈢ 借助信息系统,提高物流运作质量 长虹和戴尔的比较 传统营销模式供应链 戴尔模式供应链 传统营销模式的弊端: 中间环节较多,市场信息反馈慢,直接影响到原材料采购和生产的准确性,造成库存积压 戴尔模式较传统营销模式的优点: 信息化的内部各项管理,全球范围内的公司内部网,使得公司内部高效地运作。 二、信息对物流的部分替代 1、信息社会人们出行的需求大为减少; 2、货物运输的平均运距的缩短; 3、零库存的实现; 4、有形信息传递向非实物化趋势发展. 三、电子商务对物流的作用 《2006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研究报告 》显示: 1、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790万台,增长率为19.0%,2000至2005年的复合增长率为40.9%;上网用户1.11亿,比上年增长18.09%。 2、中国互联网的应用主要遍布以下的几个领域:电子政务、网络游戏、远程教育、短信、服务收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