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王国平(苏州大学) - 国立中央大学人文中心.doc

王国平(苏州大学) - 国立中央大学人文中心.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王国平(苏州大学) - 国立中央大学人文中心

1927-1937年苏州建设旅游休闲城市的设想与实践 王国平 方旭红(苏州大学) 摘 要:1927-1937年,现代城市功能观念和城市规划思想在中国兴起。在此背景下,苏州兴起了建设旅游休闲城市的设想与实践。当时,建设“住宅都会”、旅游城市成为苏州各界的某种共识;城市的旅游功能,在苏州的城市规划中被有意无意地突出。为“吸引游客”, 苏州有关方面修建了联通各风景区的交通干道,开辟旅游线,并着手整理名胜古迹,增辟新的景点。苏州这一城市建设思想与实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927-1937年间,在南京国民政府所谓的“十年建设,十年生聚”时期,中国部分地区,比如国民党根本重地江浙一带,出现了初步的城市化趋势。在这一背景下,苏州市以及随后的吴县有关方面,曾设想把苏州建成著名的旅游休闲城市,并以此为指导,规划城市发展、进行市政建设。本文试对此作出探讨,请方家正之。 一、现代城市功能观念和城市规划思想的兴起 所谓城市功能,一般来说,“是指城市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承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城市功能是综合的,有主要功能和非主要功能、基本功能和非基本功能之分,其中,最重要的是与城市基本功能密切相关的城市的主导功能,它是“一个城市在一定时期集中地向外释放其最大能量的功能”,是“一定时期内”“决定该城市性质的主要因素”。城市的主导功能以“城市的主导产业或围绕主导产业形成的支柱产业”为物质基础。与主导功能相对应的,是城市的基础功能,它“为主导功能配套和服务”,“其物质载体是配套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也就是说,一个城市性质如何,是工业城市,还是商业城市、交通城市、旅游城市……取决于该城市的主导功能;一个城市如何规划、如何建设,需要以其主导功能为指导,城市基础设施要服从、服务于其主导功能。 中国虽然很早就产生了城市,但近代以前,却缺乏对城市功能和城市规划的自觉认识,既没有一部专门论述城市功能的著作,也没有一部专门论述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书籍,有关思想萌芽,只是散见于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之中,零乱分散,不成系统;并且,中国古代的城市,其主导功能也多局限于政治或军事领域,即使以工商业闻名的通都大邑,其经济等方面的功能,也多依附于其政治或军事功能,对城市规划思想和城市建设实践,并没有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状况,使得中国古代的城市,“政治都城的发展最为成熟和军事重镇的发展数量最多”,城市规划总是“以天子为中心、充分体现皇权至高无上、统制平稳有序”这一“主导思想”,并且充斥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风水八卦等封建迷信观念,城市建设也以体现封建等级观念、或者军事防御为旨归,缺乏科学性、实用性和整体美感。 近代以降,随着西力东渐,中国城市的这种状况开始逐渐改变。一方面,西方国家迥异于中国传统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在实物形态上给国人以巨大的震动,使得国人直观地感受到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先进性,进而使得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产生学习、效仿的激情和欲望。这可从康有为的早期经历得到印证。1879年,年仅22岁的康有为“薄游香港”。他对于英人统治下的这个城市所呈现出的“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的状况大为赞赏,感叹“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夷狄视之”,由是遂“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 走上宣传维新变法之路。另一方面,伴随着坚船利炮和富足生活汹涌而来的西方文化,也夹带着他们的城市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浸润下的城市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使得国人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野来考察城市功能,规划城市发展。駸至南京国民政府所谓的“十年建设”时期,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现代城市功能观念和城市规划思想已经悄然兴起,蔚为风气。表现为: 其一,对城市的性质、功能,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空间布局有了全新体认。被南京国民政府视为精神教父的孙中山就十分重视城市的经济功能,主张“从制造业下手”,使城市“商业兴旺”,并强调城市规划要因时因地制宜,充分体现人性,“考察人民习惯、营业需要,随时加以改良”,城市空间布局要注意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的功能区分和空间区隔,“务使居人得其安适”。民权人士杨杏佛则认为,“改进市政,为建设新中国之一端”。左莽德主张“改良城市”,认为“我们国家的文野,社会道德的升降,宗教的利害,子孙的贤不肖,皆随着城市而定”。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长的薛笃弼也认为,“市政为文化精神之表现,市政办理良善,则一切政治、文化、风俗、教育,均随之而优良,换言之,即代表国家文明也,然后此精神,推之于镇村,则文化亦随之而逐渐发达”。江苏省政府主席叶楚怆把城市的构成要素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部分,并认为城市“精神的”部分重于“物质的”部分,主张通过发展经济、普及教育、解决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培养城市“精神”。社会学家吴景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