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胡适的莎士比亚观 - 暨南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总第206期
No.3 2016 JinanJournal(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SumNo.206
胡适的莎士比亚观
魏策策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5)
[摘 要] 胡适和莎士比亚的渊源较深,作为“异邦人”的胡适在留美期间,处于对莎士比亚的研读阶
段。在莎剧和中国的社会互动方面,胡适一边借“京调高腔”的莎剧之用推动白话文改革,一边将“有文学无
思想”的莎士比亚边缘化,力推易 卜生。1930年后,胡适开始褒扬莎剧,推进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胡适
对莎士比亚的态度是复杂的,他较少从文学层面谈及莎剧,多从与中国社会现实的呼应层面点评莎剧,他的
莎士比亚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工具性。
[关键词] 胡适;莎士比亚
[中图分类号] I2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072(2016)03-0026-10
客观地说,外国文学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学、思想资源,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参照物,对近代中国文
学的转型和发展不可或缺。中国学人对外国文学的接受和研究程度代表着中国理解外国文学的深
度,也是中国文学发声、参与、对话世界文学的方式之一。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在寻找中外文学文化
关系的平衡点和中外文学文化的互补之处。从这个层面上说,近现代一些代表性学者对外国经典
作家作品的研读及理解是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汇复杂性的一面镜子,是我们体察中国文学发展的有
效途径,也是洞悉文学与社会、思想互动的案例。莎士比亚高踞西方文学之巅,传入中国之后,恭迎
莎士比亚的国人大多对其深怀仰慕,朱生豪、卞之琳、孙大雨、梁实秋、方平等莎剧译者前赴后继,使
莎剧进入国人视野、进入大学课堂,被搬上舞台,莎学研究在中国不断扎根,生长。胡适作为梁实秋
译莎的倡导者,他对莎士比亚的微妙态度也值得我们研究。
一、“异邦人”初识莎剧
胡适细读莎士比亚始于1911年在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兼修英文时期,莎作是西方大学课堂的经
典文本,也是他提高英文水平,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径,《亨利第五》就是他在厕上及电车中挤时
①
间学习的 ,在胡适的日记中留下了他研读莎士比亚的记录。
胡适不但通过莎剧学习英文,还带着学者研读的习惯点评莎剧,从一开始就带着质疑和挑
战,作为西方文学的经典,莎剧到底是不是如传说中那么无可挑剔?读完新课本RomeoandJuli
et,胡适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此书情节殊不佳,且有甚支离之处。然佳句好词亦颇多,正如吾国之
②
《西厢》,徒以文传者也。”读《麦克白》,他更是自问“此书为萧氏名著,然余读之,初不见其好处,
[收稿日期] 2015-12-03
[作者简介] 魏策策(1978—),女,陕西咸阳人,陕西省社科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
学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近现代中国思想视域下的莎士比亚研究》(14BWW047)。
① 胡适:《胡适留学日记》(上册),1914年7月17日,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
② 胡适:《胡适留学日记》(上册),1911年3月14日,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27·
第38卷 第3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① ②
何也”。“Hamlet真是佳构,然亦有疵瑕。”可以看出,受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熏陶的胡适最初也
以中国人的眼光看莎剧,中国传统将戏剧创作比作缝衣,孜求绵密,尤其重“结构”,其中李渔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