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发展简史及辩证施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儿科发展简史及辩证施治

召集人兼作者 :闫慧敏 字数:19425 第五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及辨证施治 第1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史简介 一、先秦、汉、晋、南北朝时代的儿科学(公元581年前) 二、隋唐时代的儿科学(公元581~960年) 三、宋、金、元时代的儿科学(公元960~1368年) 四、明清时代的儿科学(1368~1911年) 五、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儿科发展概况 第2节 辨证施治在儿科临床的运用 一、中医儿科的特点 二、诊法与辨证 三、治疗原则 第五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及辨证施治 第1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史简介 中医儿科学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儿科学的发展史上,凝聚了我们祖先千万年来与儿童疾病的抗争、实践的辛勤探索成果。中医儿科的发展大体经历了来源、萌芽、形成与发展时期。 一、先秦、汉、晋、南北朝时代的儿科学(公元581年前) 1973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发现的最古医方,其中就有:“婴儿索痉”、“婴儿病痫”、“婴儿瘛”(新生儿破伤风)等名称。据考证,这批出土帛书约抄写于公元前2~3世纪,而《五十二病方》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6世纪,比现存我国最早而完整的重要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为早。可见我国在先秦时代,对儿科疾病就有所认识。 《黄帝内经》约成书于西汉,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记载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其内容汇集了春秋战国以来积累的大量医学实践,奠定了中医基本理论,成为内外各科疾病防治的指导原则,对小儿病症亦有记录。西汉中叶,司马迁作《史记》(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在《扁鹊仓公列传》中记录了“小儿医”的命名。扁鹊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代的民间医生,精通各科,相传发明切脉诊法,在秦国治小儿疾病有名。仓公原名淳于意,是西汉初期名医,曾任齐太仓长,后人称为仓公。他自述所治重症病例中涉及气鬲(消化不良)、蛲瘕(肠寄生虫病)等小儿常见病。公元1世纪末,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有《妇人婴儿方》十九卷,可见当时对儿科疾病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东汉末期张仲景(约公元2世纪中叶至3世纪初)著《伤寒杂病论》,后经晋代王叔和整理其伤寒部分,编成《伤寒论》;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其杂病部分,成为《金匮要略方论》;这两部古书对儿科临床也是很重要的指导性著述。 东汉末年,外科腹部手术和全身麻醉术创始人华佗(公元2世纪至3世纪初期)对儿科病、传染病和针灸疗法亦有丰富经验。据陈寿《三国志》的《华佗传》记述,华佗曾治愈2岁小儿的痢疾。他还提倡以“五禽戏”为名的健身体操,“使血脉流通……身体轻便而欲食”,对防治老幼疾病都有积极意义。稍晚,晋代葛洪(公元3~4世纪)著《肘后卒救方》,经后人整理成为《肘后备急方》。其中记述天花症状;沙虱热(恙虫病)系由微小生物感染;结核病能传染全家;以大豆、牛羊奶等治疗脚气病;以海藻治疗瘿病(甲状腺肿);并用槟榔治疗寸白虫(绦虫)等,皆可用于儿科。南北朝时陶弘景(公元456~536年)收集整理出现在公元一世纪的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已佚)所载365种药物资料,又增历代名医曾用药物365种,写成《本草经集注》(已佚,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近在敦煌发现残本),包括多种儿科常用药物。 总之,隋唐以前的儿科知识,大多包含在内、外科之中。对当时广泛流行的小儿传染病、寄生虫病和营养缺乏病等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隋唐时代的儿科学(公元581~960年) 到了隋唐时代,涉及小儿疾病的著作渐多,其中内容丰富的有隋代巢元方(公元6~7世纪)的《诸病源候论》(公元610年),包括小儿病六卷,描述了小儿常见病雀(昏)盲症(夜盲)、脚气病、燕口疮(核黄素缺乏症)、伤寒、痢疾、肺结核、麻风等病的症状,并指出了“小儿年大,囟应合而不合”称为“解颅”。唐代孙思邈(公元581~682年)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列小儿科为专卷。其中记载了正常小儿的发育顺序以及对“落地不作声”,的新生儿的急救方法;叙述了断脐、浴儿、綳包方法;还记载哺乳不宜太饱,必要时可用各种兽乳(猪奶、驴奶、羊奶)喂哺婴儿;以动物肝脏治夜盲;以羊靥(甲状腺)治瘿病;以雷丸、石榴根等治小儿肠寄生虫病等,充实了儿科治疗学的内容。巢、孙二氏均主张小儿穿衣不宜过暖,“宜时见风日”,意思是应当常晒太阳和接触新鲜空气。唐代王焘汇编的《外台秘要》(公元752年),分列小儿疾病86种,先论后方附药方共400首,博而不紊。 在药物学方面,唐代曾编修本草两次,包括了不少儿科用药。第一次为苏敬、李绩等所编的《新修本草》(公元659年)为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第二次为陈藏器所撰的《本草拾遗》(公元738年),记载了当时常用药物,以补《新修本草》的不足。此时与国外文化交流渐多,充实了医药学的内容。

文档评论(0)

6762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