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四册第十一课上枢密韩太尉书国学常识古文运动流变三.DOC

第四册第十一课上枢密韩太尉书国学常识古文运动流变三.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册第十一课上枢密韩太尉书国学常识古文运动流变三

第四冊 第十一課 上樞密韓太尉書 國學常識 2 一、古文運動流變 2 二、三蘇文風的差異 2 三、干謁風氣的形成背景 3 四、干謁詩舉例 4 五、文學史上的養氣說 4 六、蘇軾兄弟的詩文唱和 5 作者面面觀 6 一、生平介紹 6 二、文學成就 8 三、軼聞趣事 8 段落大意 9 注釋補充資料 10 形音義彙整 12 一、義近詞語 12 二、形音義比較 12 修辭纂要 14 一、設問 14 二、引用 14 三、省略 15 四、層遞 15 延伸閱讀 15 ( 1.與韓荊州書    李白 15 ( 2.黃州快哉亭記    蘇轍 16 考題觀摩 18 國學常識 一、古文運動流變 朝代 說明 唐代 北周﹕蘇綽。 唐初﹕陳子昂、元結、李華、柳冕等為古文運動之前驅、始倡者。 中唐﹕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韓愈非古文運動始倡者),名為復古,其實為一種新的散文體裁。 其他代表作家﹕李翱、張籍、李漢、皇甫湜等人皆為古文大家。 主張﹕發揚儒學,文以載道,合「文學」、「儒學」、「教化」為一體。 (「文以載道」語是宋代周敦頤歸納韓愈古文主張後所提出。) 發展﹕古文運動並未完全成功,晚唐、五代時,駢文又復興。 宋代 歐陽脩出而領導,王安石、曾鞏、三蘇於古文都有突出表現。 其他代表作家﹕北宋──劉敞、宋祁、司馬光        南宋──陸游、葉適、陳亮 發展﹕古文運動完全成功,古文自此成為文章正宗,但駢儷文體一直留存,復興於清。 元代 代表作家﹕姚燧、虞集、元好問。 明代 代表作家﹕宋濂(臺閣派)、王守仁、歸有光(唐宋派) 清代 代表作家﹕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侯方域 桐城派﹕方苞、劉大櫆、姚鼐(宗左傳史記、重義法、承八家) 湘鄉派﹕曾國藩 陽湖派﹕惲敬、張惠(取法前秦) 釋義 (1)魏晉以後盛行駢儷,唐代稱駢文為「時文」,因稱周秦兩漢的散文為「古文」。 (2)駢文與古文都是非韻文。 其他 唐宋八大家之名起於(明代)(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鈔」 二、三蘇文風的差異 蘇軾 (子由)之文,詞理精確,有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 蘇軾 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按:「其文如其為人」的「其」是指(蘇轍)。 蘇轍 (子瞻)之文奇,余文但穩耳。 秦觀 中道(蘇軾)之道,如日月星辰,經緯天地,有生之類皆仰其高。補闕(蘇轍)則不然,其道如元氣,行於混淪之中,萬物由之而不自知也。 茅坤 (蘇轍)之文,其奇峭處不如父,其雄偉處不如兄,而其疏宕嫋娜處,亦自有一片煙波,似非諸家所及。 清沈德潛 (蘇洵)之才橫,矯如龍蛇;(東坡)之才大,一瀉千里,純以氣勝;(子由),停蓄淵涵。 李涂的文章精義 韓如海、柳如泉、歐如澗、蘇如潮。 按:「蘇」是指(蘇軾) 三、干謁風氣的形成背景   了解「干謁」風氣的形成,是為了不要讓學生對於古代文人自荐的行為產生「狗腿」、「走後門」、「拍馬屁」的誤解。這種特殊的風氣,應該是選才制度由私人荐舉走向公開科舉的過渡時期,所產生輔助選才的方式。   唐代的進士考卷,並非密封(宋代制度漸趨完善,才有密封卷)。主考官除了看考生的卷子外,還要考慮此人在社會上的名氣、品行,更重要的還要看有無達官貴人的推荐。當時,各地舉子約於秋、冬之際來到長安,至來年正月參加考試,其間有將近半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對於舉子們來說,重要而具有實質性的活動,便是干謁拜謁長安官員或文壇前輩,求其揄揚荐舉,以利於科舉考試順利。   唐朝的干謁行為公開盛行,是一種官方允許、群眾認可的科舉考試輔助手段。這與進士試不是密封試卷有關,亦與官員可以公開向主考官荐舉人才的制度有關。考卷不糊名,是考試制度尚不夠嚴密的表現;可以向考官荐舉人才,則是漢魏以來察舉制度遺風的體現。總體來看,公開地干謁、荐舉,反映了唐代社會的開放和自信,以及吏治狀況良好。干謁對於干謁者來說,是要不屈己而干人;對於被干謁者來說,則要有獎掖後進的胸懷和鑑識人才的眼光。因此,唐代科舉考試產生了一種獨特的社會風尚:溫卷(士人於應試前,將作品呈送當時名人顯要,以求推荐或加深考官印象)。許多詩人在未成名時,為了躋身士林,常需晉謁名人權貴,依靠他們引荐推舉。   蘇轍是宋朝人,也中了進士,為何仍有「干謁」之舉呢?那是因為干謁的行為,隨著科舉制度的完善,已經不是應考的必要條件,而干謁活動卻漸漸成為文人士子人際關係開展的一種方式,而求見的書信文字類似於今日晚輩拜見長輩的應酬文字,一方面可以拉近彼此間的距離,一方面可趁機向高官權貴展現自己的抱負及才學,若應對得宜,絕對是讀書人晉身仕宦的加分條件。就好像現在的大學入學有推甄等方式,除了要參考在校成績、學測成績之外,自傳、推荐函若寫得有特色,一樣能發揮正面的效果。老師在教學時,可以先做背景的還原和觀念的釐清。 四、干謁詩舉例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