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浑沌凿窍”里的“道”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曾称《庄子》为“天下第一才子书”。面对这样的评论,我们自然会有以下疑问。
《庄子》的“天下第一”“第一”在哪儿?“才子书”“才子”在哪儿?台湾学者陈鼓应及北京大学教授郑开对此作了解答。
陈鼓应说:“在文学上,《庄子》的独特风格常为启发后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思想泉源。在哲学上,则直接激发了魏晋玄学及禅宗的思辨。中国哲学史上主要论题和基本观念,不少是引发于《庄子》。”《庄子》的“天下第一”就“第一”在这里。
郑开说:“其思想的深刻性与文字的消遣性浑然一体,让千百年来的《庄子》阅读者和解释者或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或疑窦丛生、困惑不已。”这就是“才子书”的“才子”所在。
然而,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统治者几乎一边倒地采用儒家思想治国,这是不是说明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逊色于儒家思想呢?
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当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从思想立意看,墨、法两家最为现实,道家最为超脱,儒家介乎两者之间。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统治者几乎都采用儒家思想治国,跟四家的立意有关。采用立意现实者治国,能够快速获得收益,但有不能持久的缺点。因为现实者,为达眼前目的,会无所不用其极,从而损害长远利益。秦以法家思想治国,速盛速衰,就是很好的证明。采用立意高远者治国,恰好相反。历代统治者折中两者利弊,所以大都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林语堂认为,“孔子的哲学是维护传统秩序的哲学,主要处理的是平凡世界中的伦常关系”。学过《论语》可知,儒家是通过社会规范的建立来提高人的道德水准,而道家则是通过哲学精神的建立来提升人的心灵境界。高中阶段,正是我们提升心灵境界的黄金时期,读点《庄子》,“不亦宜乎”。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道家首创的哲学术语,道家也因重“道”而得名。可是,“道”究竟为何物?
“道”的内涵极其丰富,中文译外语,文言译白话,都是难事。英译无奈之下从权,用译音“Tao”代替,然后加上冗长的解说。假如我们一定要将“道”和某个现代词语对应起来,那么“自然规律”或许勉强可以凑合。
“自然”也是道家的核心观念,是“自己如此”的意思。它被英译为“spontaneous”(自发的)、“spontaneity”(自发)。也就是说,“自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自然界,而是指事物本身已经有或应该有的一种自在状态。
“道法自然”思想的提出,是人类认识,尤其是对自然的认识的一大进步。公元前500年前后,由于人类思维、社会生产力有了跳跃式的发展,人类自信到自大地认为,自己是天地大舞台的主角,日月因我而环绕,星辰因我而闪耀。他们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这一点与今天的社会神似。
相传是“中国文学史第一诗”的《击壤歌》这样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柏杨先生翻译说:“太阳上山把活忙,太阳下山就上床。自己挖井喝自己的水,自己耕作吃自己的粮。天皇老子管他娘。”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强势的个体屹立在天地间了,万物、神明他都不放在眼里了。荀子代言了这种激进思想,他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意思是与其尊崇自然不如控制自然,与其顺从自然不如利用自然。遥相呼应,远在万里之外的古希腊,普罗泰戈拉几乎同步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
面对自然万物,庄子没有那么“神自信”。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觉得人应该尊重事物本来状态而不能盲目加以改造以适合己意,人应学会适应自然。如果人们取法自然,遵从自然规律,那么人的生活会变得诗意、永恒――无独有偶,古希腊的斯多亚学派也提出了“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的著名论断。反之,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好心办坏事。
《庄子?养生主》里有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厨师丁因为熟悉牛的肌理结构,仅凭感觉解牛,“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动刀时顺应牛体的自然纹理,“依乎天理”,从不碰触筋、骨等物,解牛之刀十九年间割解千牛而刀刃如新。梁惠王由此领悟了养生需顺应自然的道理:“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我们也能从中感悟到,只要认识、遵从事物规律,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极致。
而“浑沌凿窍”的故事,则说明了人不能认识自然规律、不遵从自然规律带来的可悲结果。
“道法自然”,体现了人类面对万物可贵的谦卑。保持这种谦卑,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尤有必要。
浑沌凿窍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①。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②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摘自《庄子?应帝王》)
[注] ①倏、忽、浑沌:三个名字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