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氧气氛对煤焦还原no影响机理研究 influence mechanism of oxygen concentration on heterogeneous reduction of nitric oxide by char under high temperature.pdfVIP
-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温下氧气氛对煤焦还原no影响机理研究 influence mechanism of oxygen concentration on heterogeneous reduction of nitric oxide by char under high temperature
第42卷第5期 锅炉技术 V01.42,NO.5
2011年9月 BOILERTECHNOLoGY Sep.,2011
文章编号:CN31—1508(2011)09—0001—06
高温下氧气氛对煤焦还原NO影响机理研究
肖 撵,李 宇,肖 萌,王俊超,范卫东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200240)
摘要:利用高温刚玉管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恒温条件下氧气氛对2种动力煤煤焦与NO异相还原反应的
影响规律,以此探讨高温下氧气氛对煤焦还原NO行为的影响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高温条件下,氧气浓度
对C-NO反应的影响也存在临界值。且与低温试验相比,在更低氧浓度时即达到l临界值。氧浓度对高挥发分、
低灰的煤焦样品的影响作用较为明显;同时,粒径对反应结果也有明显影响,中等粒径的还原效果好于小粒径
和大粒径。
关键词:氮氧化物;高温,氧气氛;粒径,异相还原
中图分类号: TK223 文献标识码:A
还原区的位置并非越高越好,若燃尽风位置过
0 前 言
高,在还原区的上部区域,当氧气浓度趋近于零
近年来,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对N0,排放 的时候,还原趋于饱和,最终的NO减排程度改
控制逐渐严格,采取措施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 善不大口]。由此可见,在采用分级燃烧的锅炉环
是火电厂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目前,在 境中,氧气浓度可能对煤焦还原NO有十分重要
大型超临界燃煤锅炉中出现了一种新型低NQ 的影响,因此,研究不同氧浓度下煤焦一NO的反
排放控制燃烧技术一炉内整体空气分级(深度空 应现象十分必要,可从中寻求合适的反应气氛和
气分级)技术,实现了显著的NQ排放控制效果。 温度条件,以达到更好的还原效果。在低温条件
下(通常低于1
目前该技术在我国超临界燃煤机组中有着极大 000℃),许多学者研究了氧对含
的应用面,这就要求对炉内整体大分级技术控制 碳物质与N0:的还原反应的影响机理。一些文
N0的基础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更好的利 献表明0:浓度对反应的影响存在一个临界值,
用和掌握这一技术,进一步实现超低Nq排放。 在这个值以下,煤焦对NO脱除率随着0。浓度
一般认为煤粉(焦)在NO还原区还原NO的效果提高而增大,O:浓度为临界值时达到最大,此后
如何是整体空气分级技术控制N0排放效果好 随0:浓度升高,NO脱除率逐渐减小。如赵宗
坏的关键。Tomita[1]指出,虽然一部分N0会被彬[4]的研究中,在600℃恒温反应中,反应至60
煤热解生成的气态产物HCN、NHi等迅速还原,min时,惰性气氛下和氧气气氛(加入0.2%的氧
但这些热解气态产物会迅速耗尽,此后煤焦将成 气)下N0的转化率有十分显著的区别,分别为
为主要的N0还原物。一些文献提出在高温下 6%和39%。随氧气浓度的增加,N0的还原率
N0与煤焦异相反应是最主要的NO还原机理,将进一步增加。但当氧气浓度继续增加到1%或
温度越高,焦炭的还原作用越强。所以,对煤粉 2.5%时,反应初期No的还原转化率随反应的
(焦)还原N0机理的研究是重要的基础课题,对进行不断增加,之后却趋于下降,经过一定的反
空气分级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将具有至关重 应时间后甚至低于饶浓度较低时NO的转化
要的作用。Coda的研究认为,在空气分级燃烧率。关于煤粉(焦)还原N0机理,之前的很多研
中,煤焦中的氮可能在还原区后还不能释放完, 究表明,C—N0反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依赖碳表
而在最后的燃尽区释放并转化为N0,导致最终 面官能团介入的还原反应,其中,表面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锅炉部件和系统可靠性的计算模型 reliability calculation models for boiler systems and components.pdf
- 锅炉动态特性研究方法综述 methods for investigation 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boilers.pdf
- 锅炉给水加氧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分析 research on oxygenated feed-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boiler and analysis of its application.pdf
- 锅炉炉膛出口烟气温度的在线测量与温度场重构 online measurement for furnace exit gas temperature of boilers and temperature field reconstruction.pdf
- 锅炉煤粉仓粉量立体视觉测量研究 the research of coal measurement in boiler coal bunker based on stereo vision.pdf
- 锅炉煤燃烧火焰图像倒数交叉熵多阈值分割 boiler coal combustion flame image multiple thresholding using reciprocal cross entropy.pdf
- 锅炉启停过程中sa299材质汽包整体应力变化的有限元分析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n overall stress distribution of sa299 boiler drum during startup and shutdown processes.pdf
-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策略的现状分析 controlling strategy analysis of drum level in boiler.pdf
-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确定 analysis and determination of water level control system of boiler drum.pdf
- 锅炉受热面热偏差的改进措施 countermeasures for reducing thermal deviation on boiler's heat delivery surfaces.pdf
- 高温氧化时al2o3feal界面孔洞形成过程的分析.pdf
- 高温相变材料 li2co3-na2co3循环热稳定性分析 thermal stability of li2co3-na2co3 based high-temperature phase change materials.pdf
- 高效低污染燃烧及气化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recent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efficient low polluting combustion and gasification technology.pdf
- 高效空冷1000mw超超临界汽轮机 ultra supercritical 1000mw air cooling steam turbine with high efficiency.pdf
- 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发展环境综合评价研究.pdf
- 高性能液体远地点发动机技术发展.pdf
- 高性能服务器cpu封装冷却技术 package cooling technologies for microprocessors (cpus) used in high performance servers.pdf
- 来流预旋对离心压缩机级间部件性能的影响 effects of the pre-swirling coming flow on the performance of centrifugal compressor's crossover parts.pdf
- 铼羰基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 synthesis and biodistribution of 188re-tricarbonyl complexes.pdf
- 镧系及锕系元素在离子液体中的电化学行为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lanthanides and actinides in ionic liquid.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