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例谈历史教学中新课程理念
例谈历史教学中新课程理念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已历经数年,倡导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注重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等新课程理念已为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但如何把这些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却一直困扰着一些教师。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途径。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可以启迪学生无限丰富的联想,形成有见地的观点;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索中体会发现的快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疑。例如我在讲《新航路的开辟》时设置了以下问题:
问题1:从地理位置看,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同样处在大西洋沿岸,具备便利的航海条件,那为什么走在大航海时代前列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而不是英国和法国?
这个问题由“条件相同”到“结果不同”,必然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涟漪,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再适时点拨,效果必佳。
问题2:在讨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时提出以下问题。
(1)大海茫茫,波涛汹涌,凶险异常,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求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西欧各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渴望从东方获取黄金白银来发展资本主义。)
(2)西欧人怎么知道东方富有黄金?(《马可,马可,这大大刺激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很多人渴望到东方寻求财富。)
(3)马可,为什么其他西欧人不沿着他行走的路线到达东方呢?(东西方交往的古老商路被奥斯曼土耳其所控制。)
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有问题提出后的深入思考,又有问题解决后的成功和愉悦。
问题3:关于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又提出如下问题。
(1)从表中可以看出,达,这说明了什么?(证实了地圆学说。)
(2)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假设,如果我们每个小组是当时的一支航海船队,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完成远洋航行呢?(造船技术的进步,航海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罗盘针已在海船上普遍使用,拥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即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航海家的个人胆识等。)
这两个问题,一个使学生内心产生了矛盾和冲突,产生了非解决它不可的欲望;一个把学生置于当时的情境中,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去感悟。
问题4:中国明朝郑和的远洋航行比欧洲航海家们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其规模也大得多。但郑和的远航很快就销声匿迹,其影响远逊于欧洲人的远洋航行,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虽不是初中生能够解决的,但这类问题却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提供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进行延伸和拓展,使一些问题得到升华,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史料教学
先人们为我们留下的史料数量众多,可以说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且形式多样。今天我们学习历史就是要从这些史料中透过一定的表象抓住历史的本质。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这也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如何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我认为应该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但目前在历史教学中却存在一种错误的做法,下面举例说明。
关于秦朝的暴政有下面三段材料:
材料一 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30万,南戍五岭又征调50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征调70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300万人。
材料二 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材料三 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三段材料分别反映了秦朝“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出这些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却是先给出结论,而后再拿材料去印证结论。这两种教法不仅仅是顺序的不同,实际上折射出教师教学理念的差异。
中学历史教材中有许多结论性的内容,如原因、特点、意义、作用、教训、启示等,这些都是编写教材的历史学家们自己对历史的总结和看法。使这些总结和看法变成学生的认识和感悟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内在要求,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大多数历史教师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结论,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史料教学的要求,也是同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
三、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不管什么样的情境教学,必须是情、理、知的统一:一是创设适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