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第六章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本章要点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道德发展的理论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概述 学习者态度与品德的学习是以感情为核心,整合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学习,因此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改变过程比认知学习过程要复杂得多。学习者通过态度的内化不断建构个体的品德结构,获得人际交往经验,实现社会性发展。 一、态度的涵义 (一)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做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一、态度的涵义 (一)什么是态度? 三点注意: 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即态度不是行为! 第二,态度不同于能力,能力决定个体能否完成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项任务,决定对行为的选择。 第三,态度是后天习得的,而非先天的。 一、态度的涵义 (二)态度的构成 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 情感成分是核心或调节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行为倾向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或意向。 一、态度的涵义 (三)态度的特征 1、社会性:态度具有时代的烙印; 2、间接性:态度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间环节,因此需要通过人的言论和行为来间接地推测态度; 3、针对性:离开一定的对象,态度就无法孤立存在; 4、概括性:个体积极和消极的态度是对各种具体对象的态度的概括结果。 一、态度的涵义 (四)态度的功能 1、价值表现功能:反映个体的价值观; 2、调节功能:根据情境因素调节行为; 3、过滤功能:接受与自己态度一致的信息,过滤与个体态度不一致的信息。 二、品德的涵义 (一) 品德的涵义 品德是个体在面对一系列道德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人格倾向和与之适应的行为方式倾向。 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社会的道德。品德仅仅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 品德是个性的一部分,但品德不等于个性。 二、品德的涵义 (二) 品德的构成成分 1、道德认识:个体获得的有关道德的概念、命题和规则 (1)道德知识 (2)道德信念 (3)道德价值观念 二、品德的涵义 (二) 品德的构成成分 2、道德情感:道德需要是否满足而引起的情感体验。 (1)内容: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集体感 (2)形式:直觉的道德感 想象的道德感 伦理的道德感 二、品德的涵义 (二) 品德的构成成分 3、道德行为:个体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1)道德动机 (2)道德行动 (3)道德习惯 品德的心理结构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一)相同点: 态度与品德结构上是同质的,都可以表示外在价值观念在个体身上内化的结果; 都是个体长期社会实践形成的; 都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这三个基本成分。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二)区别: 1 价值观内化不同,只有价值内化到最高水平的态度或成为个人性格系统中稳定的态度才是品德。 2 涉及范围不同,只有涉及社会道德规范那部分的态度才是品德。 四、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一)相同点: 一方面,个体的品德内化的是社会的道德,品德不会凭空地产生,它是对社会道德关系的反映,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精神”; 另一方面,社会品德的形成要以个体的道德为基础,没有品德基础的道德是空洞的,虚假的。应体现“从我做起”的精神。 四、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二)区别: ①道德是社会现象,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品德是心理现象,它产生的根源是个人需要。道德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品德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②道德是对现实的道德关系的反映,因而具有社会性、民族性、发展性和继承性,品德反映了个体的道德需要和社会的道德要求的关系,因而具有个体性、差异性和具体性。③道德以传统、公德和舆论的方式表现出来,对社会关系的维持起调节控制作用;品德以个人的信念、理想、心理倾向和习惯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对个体的品德行为起调节支配作用。 第二节 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 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从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中探明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则。 第二对: A、有一个小女孩叫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她替母亲裁衣。但是,因为她还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大洞。 B、有一个叫玛格丽特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剪子玩,因为她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小洞。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了两个问题: 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Ω儿童品德发展的一般趋势 ⑴从单纯意义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规则。年幼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具有任意性、主观性,规则对他们行为没有约束力。(对规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