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赏析.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四首赏析

1、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所展现的画面。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2、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展现的画面。 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上的露水上,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使至塞上 译文:我轻车简从要慰问边疆,途中经过居延。我像飘飞的蓬草一样飘出边塞,又像归雁飞入了胡天。大沙漠里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逢骑马的侦查兵,说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读诗歌,谈感受 你对哪几句诗印象深刻?说说感受。 渡荆门送别 读诗歌,谈感受 你对哪几句诗印象深刻?说说感受。 1、展开想象与联想,描绘“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展现出的画面。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江水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分析“随”、“入”、“尽”的好处。 “随”: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流动感。 “入”: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 “尽”: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2、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现的画面。并简要分析句中“下”的好处。 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变幻多姿,如同海市蜃楼一般。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想象奇特,抒发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拟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态,深情为诗人送别,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眷恋。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著有《?简斋集》。 朗读: 注释: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湖,颠沛流离之苦,国家动荡之忧,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1、赏析“帘旌不动夕阳迟”: “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视线由近及远,逐渐开阔,融入暮色之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2、赏析“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 满头白发的我站在萧瑟秋风中凭吊古人,面对古老的树木、充满寒意的波涛,心中涌起无限悲凉。 这两句一语双关,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颠沛流离之苦,国家动荡之忧,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jīng xǐyǐ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缓慢 瓜分 徘徊 靠着 高处 登楼 译文: 岳阳楼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楼上的帷幔一动不动,夕阳正在缓缓下沉。登上三国时期吴蜀两国的瓜分之地,暮色笼罩着湖光山色,我在楼上徘徊。行程万里,历经三年的艰难困苦,今日登高远望。满头白发的我站在萧瑟秋风中凭吊古人,面对古老的树木、充满寒意的波涛,心中涌起无限悲凉。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 “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 “吊古”:不说“伤今”,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 “老木苍波”: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伯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 * * 30、诗 四 首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登岳阳楼(其一)》 归园田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作者简介: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准确朗读 归园田居 (东晋)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