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四首_.ppt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古诗四首_

颈联: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望中所见:时间 季节 2、译文: 1、“溅”“惊”使动用法: 2、译文: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烽火”句承“感时” 句,”家书”句承“恨别”句。 2、连三月: 抵万金: 3、译文: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人这年45岁,“白发” 为愁所致,是写实。“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其苍老之态,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2、 译文: 《泊秦淮》 诗人泊舟于秦淮河,眼见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雾和月光笼罩着秦淮河寒冷的水面,以及水边的沙滩。 夜晚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的很近。 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 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笼:笼罩。犹:还在。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以花为曲名,南朝陈后主在位时,生活奢侈,制作《玉树后庭花》之类描写宫女美色的歌曲,寻欢作乐。不久,陈朝灭亡。《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亡国之音”。杜牧的时代,唐王朝日益衰落,朝廷上充斥着腐败和糜烂,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在用“隔江犹唱《后庭花》”警示唐王朝。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起,描绘了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营造了柔和幽静、迷蒙冷寂的气氛。互文(互文,又名互辞,是古代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   在夜晚时分,将船停在秦淮河边,这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写景——夜景 交代时间、地点“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迷蒙 冷寂的画面 赏析 一个“寒”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心头掠过一丝凉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乃亡国之音。说“商女”不知亡国之恨而唱亡国之音,表面上是斥责“商女”,实际上是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赏析 最后两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从字面上看是批评歌女,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指责的是座中点歌的人,实际上是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达官贵人)以及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 作者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评析】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通过刚才的仔细品读,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 小 结   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全诗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1、诗人通过写景和叙事渲染出一种凄凉暗淡气氛的诗句是: 课堂练习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2 、于情景交融中表现晚唐时代气氛,借对历史的思考,表现对现实深刻忧虑的两句诗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各体兼备,佳作甚多,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内容深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人称“诗圣”。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代表作:《三吏》《三别》 《三吏》 :《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写作背景1 公元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