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士人拯世情怀与经世意识述论.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末士人拯世情怀与经世意识述论

元末士人拯世情怀与经世意识述论 展龙 ( 河南大学 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1) 摘要:在元末王道失坠、纪纲不振、教化凌夷、吏治腐败、风俗颓废之际,广大士人的卫道精神、拯世情怀骤然升 腾,更趋强烈。他们或入仕为宦,拯时济世;或评论时宜,建言献策;或务求实学,引领学风。虽然迫于时势,士 人的经世意图屡遭摧抑,极难如愿,但他们的经世努力,无疑彰显了其浓郁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一 定程度上起到了针砭时政,排难解纷,矫正世风的重要历史作用。 关键词:元末;士人;拯世;经世 中图分类号码:k247 文献标识码:A 经世观念乃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刻影响了历代士人的心理趋向和行为方式,成为其共 同的价值和行为准则。作为士人精神品格的行为体现,经世不仅表现为直接入仕,也表现为在宦途 之外,自觉将个人言论、行为与社会联系起来,以间接实现社会价值这一更为深刻的价值意义。所 以说,士人经世的途径并非入仕一途,尤其在政治颓败,纲纪不振,人心浇薄的衰世时期,士人的 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便会骤然凸显,其经世的途径亦会趋于多样,甚至遁入释道之士,虽身处方外, 其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经世之念亦并未全然泯灭。同样,在元末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士人的经世 观念也通过多种方式表现了出来。在时人的视野之中,元末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纪纲不振,教 化凌夷,吏治腐败,风俗颓废,赋税沉重,僧道泛滥,土地兼并,科举不公等。这些社会问题,让 敏感于时势的士人们刻骨铭心,思绪跌荡,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求治进取,以他们的言论和行 为践履了作为士人的卫道精神和拯世情怀,于是传统的经世观念日渐凸显,蔚为风潮。 一、入仕为宦,拯时济世 元末士人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危机丛生的“衰世”。因而,一大批讲求事功的士人开始将注意 力集中到社会所亟需解决的问题上,表现出鲜明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实现这种责任感 和使命感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参与政治,跻身为宦。 不言而喻,入仕无疑是多数士人入世方式的第一选择,即使身处衰世也毫无例外。元末,广大 士人扶危定倾,身任天下的意识逐渐升腾,倡扬:“人才之生于斯世,必为邦家之用,以立功立事, 黼黻皇猷”。[1]为此,他们企图通过不同路径进入宦途,以借助国家权力的支持来匡时济世,充分 发挥自身的政治功能。这中间,科举一途布满荆棘,但仍是士人孜孜以求的入仕途径。举凡闻名于 时的士人大多都有科举经历,虽然他们绝大多数踬于科场,但仍皓首穷经,以期搏得一第,其强烈 的入仕意识昭然可见。如,刘基(1311-1375),自幼受到儒道思想的沐染,儒家积极入世、兼济天 下的思想驱使着他沿着科举的道路步步迈进。最终于元统元年(1333 年)一举考中进士。王冕(1310? -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早年以科举为事,尝以伊尹与吕尚自期,他在《闰七 月二十三夜记梦诗》诗中言:“平生伊吕志,耕钓岂无为?”[2]又在《自感》诗中云:“愿秉忠义 心,致君尚唐虞。欲使天下民,还淳洗嚣虚。声诗勒金石,以显父母誉。”[3]皆明确表达了其经世 济民,向伊尹、吕尚那样佐明主,成王业,以实现国治俗美、显亲扬名的理想目标。但王冕踬于场 屋,屡试不中,遂绝意科举,将希望寄于未来,他仿《周礼》撰成一书,说:“吾未即死,持此以   1   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4]入仕意识仍未泯灭。 除用意科举外,有不少士人或响应朝廷征聘,或毛遂自荐,出仕为官。如:柳贯(1270-1342), 字道传,号乌蜀山人,浙江婺州人。至正元年(1341 年),朝廷更化,征用老成,年已七十二高龄 的柳贯以台阁之荐,起任翰林待制承务郎兼国史院编修。对此,柳贯感慨万分:“吾今幸亲禁近, 得陈尧舜之道以赞太平之治,死不恨矣!”[5]言语间透露出能够再次佐命朝廷的激动心情。李士瞻 (1313-1367),字彦闻,河南南阳人,后徙汉阳。自幼英敏好学。至正初,以布衣游京师,以度支 监卿柳嘉之荐,出为知印。至正十一

文档评论(0)

wyw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