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 何时不再令人怀旧?(外2章).docVIP

我们的教育 何时不再令人怀旧?(外2章).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们的教育 何时不再令人怀旧?(外2章)   从教三十余载,从早先乐观合群的“小王”不觉已蜕变成了今天这迂阔孤僻的“老王”。虽说早过了“不惑”之年而走在“知天命”的路上,却发现自己非但天命不知,头脑里还有“惑”之渐多的趋势。老就老了吧,内心却又时不时地泛起一股“愤青”的情绪,总爱发一点不合时宜的牢骚,道出些让人不爽的闲言,以至于总有人爱将我的言谈举止往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位“九斤老太”上去联系。   读过迅翁小说《风波》的人大概都会记得那位整日喟叹着“一代不如一代”的令人避之惟恐不及的老太太。在她的心目中,年青时代“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其满心眷恋着的都是过去的好时光,或许这正应了梁任公所发现的“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这一自然规律。不过,从自然和生态的角度来分析,九斤老太的话倒也并非全无道理。撇开其年老体衰牙口不济、耐受力差等“主观原因”,这植物品种的退化和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大概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从老年人的怀旧中我们还是能够体味出一种淳朴而美好的东西正渐行渐远地离你我而去。人们常常用“人心不古”来形容世风日下,足见人类在“古”时的浑金璞玉般的天然美质。其实,即便是稚气未脱的孩子,当他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有多少人不是带着一种淡淡的感伤?更何况曾经沧海饱受忧患的老年人?   当我步入中年,在应付完一天纷乱冗杂的工作后,总爱静坐于书房或是半躺在床上,一是为了恢复体力,二是放松神经,任思绪信马由缰远接八荒。每当这时,总是会想到自己的中小学时代,想到自己初登教坛的那些日子。尤其是在自己被紧张繁忙压力山大的工作挤压得心力透支的时候,这种回忆常常像一张熨斗,缓缓地熨平了我疲惫而褶皱的身心。   总是想起我读中学时放学路上的一个镜头:赤裸双脚,踩着松软的河滩,手捧一本泛黄的《水浒》,在夕阳的余晖和粼粼的波光中与心目中的古代英雄作心灵的对话。物质生活的匮乏,让我的双脚有了接受大地抚摩的机会;文化生活的贫乏,使我仅剩下读书的乐趣。那时,根本没有什么升学压力,没有西西弗斯滚动巨石般的作业的折磨,没有各科老师一天十几个小时的轮番轰炸,没有节假日漫无休止的补课……学生完全享受着一种从容恬淡的教育。奇怪的是大家的成绩都还不错,能力也很强。“文革”之后恢复高考,那些抛开课本日久的“胡子兵”竟然都有上佳的表现,毕业后这些人更是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常常想起我大学毕业后待过的那所乡村中学。那时,我们那些初登教坛的教头,课余时间总爱给孩子们读上几段文学期刊上的小说散文;放学之后常常拉上他们到操场上踢球,给他们一遍遍地讲解什么是越位什么叫角球;逢年过节,总要带着孩子们赶排自编或是“临摹”来的文娱节目;平日里总会收到不少家长让孩子捎来的五谷杂粮和瓜果菜蔬,寒暑假常常会有学生返校或教师家访,半为学习上的沟通半为缓释师生间的思念……我总记得那时学校的同事之间、师生之间、老师家长之间那种亲如家人般的情愫。那些学生虽说很少考入顶尖高校或成为尖端人才,但无论身在何处,他们都会以与生俱来的正直与善良成为社会的脊梁。   反观我们今天的中小学,有多少学生不是上学放学披星戴月而能像歌里唱的“踏着夕阳归去”?有多少学生能够挣脱作业试卷的桎梏自由地阅读嬉戏?有多少学生和老师不是情绪对立形同猫鼠而能情同母子亲如兄妹?有多少教师与家长不是一种赤裸裸的供求关系而能互敬互谅默契配合?归结到一句话:还有多少学校能够让师生享受到一种从容淡定的诗意的教育而不是让他们在升学至上这一功利主义的旗帜下承受着一轮又一轮的煎炒烹炸?   教育,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渐染,不是急风暴雨般的荡涤;是一种春风化雨式的感化,不是强权高压下的灌输;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发展,不是千人一面的雕琢;是从人格、情感、意志、知识、能力诸方面去提升学生的素质,不是打造一架架冰冷的“考试机器”……惟其如此,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诗意的教育,急功近利只能让我们与教育的诗意背道而驰。   忽然想起这样一件旧事: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期间,27岁即受蔡元培之邀成为北大最年轻的教授、被誉为“当代经济学家之父”的百岁老人陈翰笙接受了央视的专访,记者请他对北大说一句祝贺或者祝愿的话,他一直缄默不语。一旁有人提议:“您就说希望北大越办越好!”陈老继续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郑重地说:“我希望北大办得跟从前一样好!”这声“祝愿”也许会令那些陶醉于眼下的教育现状的“知足常乐派”人士大跌眼镜。在善于“寻找亮点”的人士眼里,就冲这句话,陈老夫子也是免不了要被??入“九斤老太”一族的。   其实,我们不必唱响华丽的高调,大家最好都能扪心自问:撇开那些扩张的校园、挺拔的大楼、花哨的装潢和各种趋时应景的表演,我们的教育真的超越从前了吗?我们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师生的学术水准、人文情怀以及求真务实的精神是否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