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三角都市工业碳排放影响要素的实例研究.doc
长三角都市工业碳排放影响要素的实例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低碳经济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这种经济模式强调的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它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工业革命以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大概是 280 PPM1左右。在 1992 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上,153 个国家和欧共体签署通过了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第一个国际协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ate Change),该公约明确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负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但是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历史和现实责任,应该承担更多义务,而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消除贫困。1997 年该公约的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京都协议书》、2007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定的巴厘岛路线图、2009 年 7 月的 G8峰会上的 2℃温升控制目标、2009 年 12 月的《哥本哈根协议》、2010 年达成的《坎昆协议》、2011 年在南非德邦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决定正式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和成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这些会议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关于减排的责任和义务方面的分歧,提出了更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指明了方向。2012 年 12 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11 年 O温室气体公报》,公报显示 2011 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平均浓度为 390.9PPM,再次突破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点,比工业革命(1750 年)前增加了 40%,在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中,二氧化碳约占 64%。据英国《自然bull;气候变化》杂志有关数据表明,与 1990 年相比,2010 年源于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全球碳排放量上升了 49%。全球顶尖学术机构英国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联合复旦大学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全球总体碳排放量在 2010 年已达到破纪录的 100 亿吨,再次向人们发出气候变化的警示。
..
1.2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基于 LMDI 分解法,STIRPAT 模型,EKC 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碳排放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口规模,经济发展、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对全国层面的研究:刘伟峰(2009)通过中国 1984-2006 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建立的因素分解模型(LMDI)得出结论:经济增长和能耗强度下降是碳排放的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是中国二氧化碳减排的瓶颈,结构的优化对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仍有很大的空间,而能源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能源禀赋的影响。邹秀萍,陈劭锋等(2009)利用中国 30 个省市区 1995~2005 年的面板数据建立了 EKC模型,结果表明:各地区的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倒 U 型曲线关系,而与能源消耗强度存在 U 型曲线趋势,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呈 N 型曲线趋势。朱勤,彭希哲等(2010)利用我国 1980~2007 年碳排放数据建立扩展的 STIRPAT 模型,采用岭回归方法研究了消费水平、人口、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居民消费水平、人口城市化率和人口规模三个因素对我国碳排放总量的变化影响明显,技术进步的解释力有限,表明对未来的碳减排潜力无限。
第二章 碳排放与环境保护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人类消费要受到物质的限制,人类的经济活动也要受到生态的边界限制,这一观点很早就被 Ricardo(李嘉图,1817)、Malthus(马尔萨斯,1820)和 Mill(穆勒,1900)等一些西方的经济学家意识到。如何突破经济活动、生态环境和能源资源的和谐发展困境,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1972 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有 114 个国家代表参加的人类环境会议预示着人类环境时代的开始,此次会议产生了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近的思想。1980 年,世界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等组织连同多国政府官员和专家参与并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并认为它是一种对资源的管理战略,同时强调了人类的发展和保护资源。1987 年,《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ekenzie(麦肯齐),他提出了经济生态学的名字,主张经济反洗不能不考虑生态。1962 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 Rachel Carson(莱切尔bull;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用触目惊心的案例、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与环境产生的危害,揭示了近代工业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