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春区域麻疹毒株H基因与F基因变异问题及流行病学分析.doc
长春区域麻疹毒株H基因与F基因变异问题及流行病学分析
第一章 绪论
1.1麻疹病毒概述
麻疹病毒呈球形,有包膜,包膜上有含糖蛋白血凝素和血溶素的突起。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病毒直径为 120~250nm。核壳体呈螺旋对称,核壳体 RNA 不具有感染性,核壳体内含有磷酸核 L 蛋白。核心为单负链 RNA,不分阶段,基因组全长 16kb,有 N,P/C/V,M,F,H,L 6 个基因。其中 H 蛋白和 F蛋白可以产生 HA 和 HL[3]。麻疹病毒疫苗株具有血凝和红细胞吸附特性。病毒毒粒中 RNA 占 0.5%,脂质占 20%~25%,蛋白质 70%,糖类占 6%,病毒对热不稳定,对紫外线敏感,30min 可灭活[4]。H 基因为作为抗原基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编码的血凝素(HA)蛋白对病毒对易感细胞的吸附,介导中和抗体的产变,对麻疹患者体征改变以及麻疹疫苗免疫效果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有报道称麻疹患者出现皮疹与H蛋白的功能密切相关。根据免疫学相关研究发现,麻疹能引起皮疹的原因可能有三个:①机体与皮肤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病毒抗原发生作用;②粘膜皮肤的血管内皮受到病毒直接损害;③皮肤血管内皮细胞中T细胞诱导病毒抗原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皮疹是一种迟发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一般分为三相:识别相,激活相,效应相。识别相中H基因的受体是细胞的CD46,其穿膜结构域对麻疹病毒介导的巨核细胞的形成至关重要。CD46能与C3细胞的C3b,C4b结合,促进CD8T细胞应答。可获得Trl细胞特异性细胞因子的表型,同时产生免疫抑制。激活相主要包括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增殖。其中Trl能诱导L-10和TGF-beta;,抑制病理性免疫应答。效应相主要分为炎症和消退两个步骤。炎症是指血管内皮细胞被细胞因子激活,白细胞聚集于抗原进入局部组织中。消退是外来抗原被细胞因子活化的MPhi;消除。
如果H变异,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无血凝性和吸附性;②细胞培养的敏感范围缩小,只能在B95a中培养;③H蛋白分子量改变F基因mRNA全长为2376nt(4872~7247),其表达的蛋白为膜融合蛋白,可诱导中和抗体的产生。F的前体是F0,后裂解为F1和F2。F1的N端是一个疏水区,促进病毒与细胞膜融合。F1的穿膜部分和躯干部分交接处之间的区域是融合蛋白与神经氨酸酶相互作用的特异性区域,即F1除去膜穿入部分和尾部的剩余部分[5]。F基因引起细胞融合的原因:细胞融合主要是由病毒包膜中的两种糖蛋白共同来完成,即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和融合蛋白完成的。神经氨酸酶能吸附于靶细胞,能够促进细胞融合,具有神经氨酸酶活性以及血吸附作用。且必须是融合蛋白与神经氨酸酶共同作用。
1.2麻疹流行病学研究
麻疹在我国法定的 35 种传染病中,发病数仍排在前 7 位,属于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严重危害着我国儿童身体健康。60 年代起美国日本等就开始独立自主的研发麻疹疫苗,在此之前麻疹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对成人及儿童带来重大危害。如美国 1950~1962 年,每年平均发生 50 万例麻疹病例,发病率略大于300/10 万。1963 年开始使用麻疹疫苗,1981 年,未经订正的病例总数为 3,032例,发病率 1.3/10 万,比前者降低 99.4%[6]。自我国麻疹疫苗使用前,全国发病率在 158-1432/10 万之间,1959 年发病率为 1432.41/10 万。1965 年我国开始应用麻疹疫苗, 1984 年开展强化免疫。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1987 年到 1999 年之间,全国每年的报告发病率一直维持在 5/10 万~10/10万之间[7]。但是,近几年麻疹发病率在我国重新抬头。1999~2001 年,全国麻疹病例每年都以 20%以上的速度增加[8]。目前为止,世界卫生组织 3 个区制定了其消除麻疹的目标[9]。其中东地中海地区定拟于 2010 年消除麻疹,欧洲区定于 2007 年消除麻疹,美洲区定于 2000年消除麻疹。2005-2008 年期间,欧洲区麻疹报告发病率lt;1/100 万的国家在 20-29个(38%-55%)之间波动[10]。2006 年中国卫生部出台了《2006 年2012 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指南》,进一步详细的规划了消灭麻疹的具体安排。
第二章 实验研究
2.1 麻疹病毒的病原学实验研究
Vero/SLAM 细胞由吉林大学病原生物学教研室保存。麻疹 Edmonston(Edm)标准株、麻疹疫苗株长-47 株(批号3),分别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和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麻疹野病毒(JL1 至 JL5)由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分离。病毒标本于 2011 年长春市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标本皆为疑似麻疹病人咽拭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