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文化安全命题.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文化安全命题

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文化安全命题摘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应运而生,网络中的各种黑色信息、灰色信息和黄色信息冲击着网络文化,影响着国家的文化安全,并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网络文化的安全命题已成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安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网络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82-04 文化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的根。“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基础,文化的生存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还蕴含着它走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因。一旦文化受到威胁和侵略,必然要给民族和国家带来深刻的文化危机和政治危机。”…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应运而生,并成为非传统文化安全领域中的一个“全新”问题。 一、网络文化安全的命题 网络文化是指人们以网络技术为手段,以数字形式为载体,以网络资源为依托,所创造的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形态表现出的文化成果及其活动。网络文化安全,是指在网络文化活动中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免于遭受来自外部或内部的网络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或颠覆,从而很好地保持自身的文化价值传统,并在自愿自主的基础上吸纳和借鉴一切有益的人类文化精神成果并不断创新发展。网络文化安全主要包括意识形态安全、民族文化安全、文化价值观安全、文化行为方式安全以及网络信息机密安全等。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主要来自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其网络优势,“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行非对称性的文化影响,图谋用西方文化去同化非西方文化,并达到对非西方文化国家的控制”。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文化安全的命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网络黑色信息冲击、网络灰色信息冲击和网络黄色信息冲击。 1.网络黑色信息的冲击 网络黑色信息的冲击,首先表现为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冲击。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意识形态的安全受到威胁,是文化安全致命的威胁。我们知道,互联网就像没有守门人的论坛一样,任何网民或组织都可以超越时空的障碍,自由地进行信息的交流,自由地发表和传播自己的言论,在给人们带来民主和自由的同时,也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者所利用,如“造谣者可以自由地在上面胡乱涂鸦,让全世界阅读。”些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心存不满的国内外敌对势力,更是会利用网络这一便利的途径,来大肆发泄他们的敌视,制造各种政治谣言,捏造并散布诋毁和污蔑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虚假事实。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以此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或者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这种利用网络造谣、煽动、颠覆要比他们在现实中传统手法的“颜色革命”容易得多、也隐蔽得多,其目标直指我国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其次,网络黑色信息的冲击还表现为对社会安全的冲击。一些国外敌对势力一方面以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盼信息网络为目标,利用黑客和计算机病毒技术实施网络攻击,破坏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秩序;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媒体进行网上恐怖心理战和宣传战,破坏政治稳定,制造社会恐慌。同时,还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组织策划、联络和收集、窃取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情报信息。据《环球时报》2007年10月30日报道:“境外有数万个木马控制端IP紧盯着中国大陆被控制的电脑,数千个僵尸网络控制服务器也针对着大陆地区。甚至有境外间谍机构设立数十个网络情报据点,疯狂采用“狼群战术”、“蛙跳攻击”等对我国进行网络窃密和情报渗透。” 2.网络灰色信息的冲击- 网络灰色信息的冲击,首先表现为对民族语言文化的冲击。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语言不仅是思想交流的工具,还是特定文化的载体,是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象征。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人们接触到某种语言文字时,也就接触到了蕴含其中的文化。据统计,互联网上各种语言的使用频率依次是:英语84%,德语4.5%,日语3.1%,法语1.8%。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以英语为核心的全球传播体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网络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尼葛洛庞帝认为:在互联网上没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英语将成为标准。随着这一标准的执行,非英语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就被淹没在茫茫的英文信息中,不可能成为网上的流行文化。阿尔温“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达到的目的。”对于非英语国家来说,这无异于文化殖民。久而久之,非英语国家的人们便会产生对以英语为语言表达的西方文化的认同感,最终会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安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