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图片两组》解说词写作谈摄影图片解读
从《图片两组》解说词写作谈摄影图片解读《图片两组》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那么,对于这类记录战争主题的人物摄影图片我们到底如何进行解读呢?在教学中,笔者是从拟解说词入手对图片进行解读的。课上笔者让学生从第一组图片的图1和图3中任选一幅写一段解说词,然后再由组里推荐在班里交流,尽管他们写的语言流畅,词采华美,想象丰富,但笔者也发现了他们大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主体不辨,详略不当;强化背景,主次失当;想象随意,不合情理。
下面以第一组图片中的第一幅为例,谈谈解说词写作的几个误区。
文字说明 1937年8月28日下午4时,三架日本轰炸机轰炸了上海火车南站,等候在这里准备撤离的1800人(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只有300人死里逃生。记者王晓亭拍下了这幅照片后,发现自己的鞋子已经吸饱了鲜血。这幅照片引起了世界人民的愤怒,日本侵略者曾悬赏捉拿王晓亭。
案例一 一个坐在废墟上的孩子,他正张大了嘴巴哭号,那撕心裂肺的哭声你可听见?我听见了,所有有人性的人都听见了,所有有良知的人都听见了,所有有灵魂的人都听见了。他们都在为他揪心,他们都在为他心碎。但有人没有听见,日本侵略者们,他们只听见了欢笑,那胜利的欢笑,那夹杂着中国无数亡魂的欢笑。
思考一 主体不辨,详略不当。人物摄影图片的主要形象(主体)应该是图片中的人,细节是指跟主体有关的物品、动作、表情、声音等,它最能揭示图片的内涵,尤其要关注。不难确定,图一的中心人物是个孩子,细节就是这孩子的哭号、身上的衣服、脸上的血污。这段解说词开头涉及了图片的主体及其有关的细节,角度把握是对的。但后面大部分文字涉及的图片主体接连有变,先是“我”听了孩子的哭声怎么样,再是那些有人性的人听了孩子的哭声怎么样,最终落到日本侵略者听了孩子的哭声怎么样,中途几易其辙。这表明学生还不能准确把握图片的主体,孩子哭声给其他人以怎样的感受可以写,但笔墨不宜过多,否则容易造成详略不当。
案例二 呼啸着俯冲的轰炸机,此起彼伏的凄厉的爆炸声,如山崩塌的断壁残垣,惨不忍睹的横陈的尸体,汩汩流淌着的鲜血,在日寇轰炸后留下的一片废墟上,受伤的小男孩孤独无助地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号:“妈妈,你在哪里……”
思考二 关注背景,主次失当。背景就是人物身处的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图片中孩子背后一片狼藉,建筑物坍塌,血流成河,这就是图片的自然环境。而图片的文字解说告诉我们,这是1937年淞沪会战后的上海火车站,日军轰炸后站内准备撤离的1800人只有300人死里逃生,这就是图片的社会背景。必须明确的是,人物摄影图片的主体永远是人,背景的作用就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烘托主题的,二者之间是主次关系或主从关系。如果对这段解说词稍加分析就未免感觉它已喧宾夺主,除了末句涉及图片的主体小男孩及其无助哭泣的细节外,其余的大部分文字都在对图片的背景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描摹,这样最容易导致主次失当。
案例三 孩子,你哭了吗?你怎么哭了呢?天哪,你这么小的天使怎么会这么脏啊!一身的灰尘,破旧的衣服,满脸的血污。我可爱的小天使啊,你的爸爸妈妈呢?你的家呢?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啊?你一个人在这个又破又乱又脏的废墟上,想哭是应该的,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还是口渴难耐,或者是肚子饿极了吧!可爱的天使,是不是战争把你带到了这儿?你不应该在这儿的,不应该的。
思考三 想象随意,情理不合。《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要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解说词实际就是学生受到感性材料刺激后,对感性表象和记忆表象进行加工,从而获得丰富的事物形象材料所进行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想象作文。合理的联想想象,就是紧密结合图片的实际内容,融入图片情境,体会图片人物的感受,既不能囿于图片内容,又不能天马行空脱离图片实际。案例三中有关孩子哭泣原因的想象显然就没有紧密结合图片中孩子的实际,偏离了图片的主题。因为摄影者捕捉这个历史瞬间的意图很明显,是要反映战争中人的遭遇,而不是孩子生理上的饥渴,生活上的贫困。因此,想象时必须紧密围绕图片的主体,结合图片的主题,再现图片背后的故事。任何脱离图片内容,偏离主题的随意想象都是不合情理的。
写作中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误区,这与摄影作品的特性不无关联。摄影把视觉冲击力放在首位, “决定性瞬间”将成为摄影记者更为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因此,他们会明智地减少对事件的全景式的扫描,而加强对事件局部和细节的关注,这样图片的标题和文字说明就相对处于从属地位。而我们接受摄影是从接受图片形象开始进而才去阅读其文字说明的,读图的过程中就难免出现偏差。如何避免这些偏差,正确地去解读图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引导:
第一,整体感知内容,把握大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