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初高中必背古诗文作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充分发挥初高中必背古诗文作用

充分发挥初高中必背古诗文作用《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出台后,与往年相比,笔者发现了其中几点变化,如:名句名篇填空部分赋分由6分增至8分。在复习过程中,笔者有这样的困惑:要求学生背诵这39篇古诗文(初中25篇,高中14篇),难道仅仅是为了完成高考语文试卷中名句名篇填空这一道8分的题目吗? 笔者将必背篇目作了分类统计,其中文赋13篇,诗歌19首,词曲7首,发现如果将这些篇目运用得当,完全可以使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从而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一、熟练掌握必背古诗文中的文言知识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2008考试说明(江苏卷)》列出的必背篇目中共有13篇文赋:初中8篇(孔子语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师表、桃花源记、陋室铭、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爱莲说),高中5篇(劝学、逍遥游、师说、阿房宫赋、赤壁赋)都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代表,是用典范古代汉语写就的。因此诵读这些文章,首先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正确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阅读积累到一定数量时,本来跟现代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有很大不同的文言文在学生眼中就会变得浅显如白话文了。 其次,这些篇目汇集了数量众多的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及文言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现象。比如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江苏卷)第8题A选项考查了“进之步指算,不爽”中“爽”的意思,与必背篇目《氓》中“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中“爽”的意思一样,均为差错之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命题人在出题时,往往一个句子选自课外文本,另一个句子选自教材中的这些典范的古文。例如2007高考语文试卷(山东卷)第10题的D选项考查了《师说》中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句话中“之”的用法。所以在要求学生背诵这些古文时,可以结合文言文阅读的考点进行复习,总结这些篇目中的文言字词、特殊句式,并以此为基础向其他的典范篇目辐射,增加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储备,训练其迁移能力,从而提升其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以必背古诗文为鉴赏训练材料提高古诗鉴赏解题能力 古诗鉴赏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赋分8分。学生在这一项历来失分较多。那么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让考生在应试中减少失误、提高得分呢?很多人从解题技巧加以论述指导。笔者认为解题技巧固然重要,但回归本源,如果把必背古诗文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来分析,综合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这样既训练了鉴赏评价诗歌的能力,又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背诵也就轻而易举了。 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重庆卷)诗歌简答题就将初中必背古诗文中的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作为题料。但高考命题往往考虑到材料尽量避免出现考生已见过的,避热就冷,但是与必背古诗词中相似的形象、相近的情感、相似的语言风格的考题在高考中还会出现。如2007高考语文试卷(江苏卷)第12题。这道题的第1小题所考查的情感与必背篇目中《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所表达的惜别之情很相似,与《行路难》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所体现的因道路的重重艰难险阻而产生的感慨无奈之情亦是相通的。至于诗句所运用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在《望岳》《观沧海》《登高》《琵琶行》等必背篇目中都可以找到。第2小题考查词的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这种翻出新意、不落俗套的语言风格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相类似。王诗一扫离别诗的伤感情绪,认为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阻隔,只要是知己,纵然在天涯海角也会心心相通,劝友人在分别时不要悲伤流泪,要振作起来。这种突破与此词下片所认为的“不应把离别(欢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的写法是相近的。所以,很有必要从鉴赏必背古诗文入手,全面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解题能力。 可以鉴赏“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以鉴赏《氓》中的女主人公勇于追求爱情又独立自尊的形象;可以徜徉于李白瑰丽神奇的想象中,可以遨游于庄子汪洋恣肆、令人神往的逍遥游的境界中;可以喜爱陶潜的恬淡自如,亦可以惊叹于苏东坡的豪放情怀……潜移默化之中,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三、巧用必背古诗文提高高考作文写作水平 作文在高考试卷中赋分为70分,占了试卷总分的四成以上,所以加强写作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文章内容空洞,举例陈旧老套,思想不够深刻,语言不够生动。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除了要求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广泛阅读外,在时间和精力等条件的限制下,背诵、巧用这些古诗文在写作上大有裨益。 首先,可以指导学生在作文中恰当地引用必背古诗文中的名句,这样会给文章增添不少文采,也会使文章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