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时”命题及庄子文化精神刍议.docVIP

庄子“时”命题及庄子文化精神刍议.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庄子“时”命题及庄子文化精神刍议

庄子“时”命题及庄子文化精神刍议摘 要:崔大华认为庄子思想中的“时”是造成人生困境的社会之限,庄子对于“时”的态度是承认、顺从。笔者进一步认为庄子的态度是对于“时”这一必然性深刻认识后精神上的超脱。对于“时”的策略是“与时俱化”。超脱和与时俱化是庄子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后世作家作品都有深刻影响。 关键字:时 超脱 与时俱化 文化精神 《庄子“孔子?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成玄英疏解“时”:“夫时命者,其来不可拒,其去不可留,故安而任之,无往不适也。”《庄子“时”,魏王对“衣大衣而补之”的庄子说: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崔大华在《庄学研究》中进一步认为“时”是构成人生困境的因素之一。“第一,时是制约、囿限人的本性得以充分发挥足以逞其能的一种客观力量,一种外在的必然性,一种构成人生困境的因素。第二,时的必然性是诸种社会的、自然的力量的整体的展开、显现,是一个时代包括政治、经济、道德各方面的全部的社会环境。第三,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庄子要摆脱这种人生困境的意向――一种圣人之勇。特殊的是,在庄子那里,这种勇不是对命运、时势的抗争、战胜,而是对它的承认、顺从。”崔氏见解深刻,但没有对承认和顺从作进一步的阐发。笔者进而认为:面对“时”这一无法抗拒的人生困境,庄子的态度不是简单的承认、顺从,甚至屈从、俯首、卑下。而是对于“时”这一必然性深刻认识后精神上的超脱,表现为孔子被围时的“弦歌不辍”,庄子“处昏上乱相之间”,“有道德不能行”,与魏王坦然应对时的淡定。真正的自由是在对必然性的深刻认识后实现的,是对事物的必然性彻悟后的精神、心灵、思维、意识的超脱。如果把“时”放在一个更大的终极意义的空间(宇宙)和时间(历史长河)的环境中来看,“时”和万物一样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万物自化,万物齐一,以此观之,“穷”与“通”又有什么区别呢?“穷”与“通”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有“枢始得其环中”,才能“以应无穷”只有不执着于“穷”“通”,不执着于“时”、不执着于长短、消息、盈虚、生死……一切是与非,才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才能真正的逍遥。这是庄子对“时”的必然性深刻认识的基点,于是庄子才能从“仅免刑焉”这一“时”的人生困境中超脱出来。超脱是这样一个精神过程:“当一个人理性地把自己的存在和一种永恒的、无所不包的存在整体结合在一起,理智地感受到他个人的存在也是一种无限之时,胸襟就会变得宽广起来。在这个高远的位置上来审视人生,得丧祸福也就无足萦怀了。世俗的纷扰也就化成宁静的心境。所以庄子的这种超脱,在本质上是一种经过哲学升华的自我意识的特殊表现。” 面对“时”的困境,庄子的态度是超脱,具体的策略则是“与时俱化”。庄子行于山中,言大木以不才得终其天年。出山后,舍故人家,故人之雁却以不材死。弟子不解,问“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乎乘道德而浮?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与时俱化”就是:“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 “言至人能随时上下,以和同为度量(成玄英疏)”。它是庄子高明的处世哲学,又是其绝妙的应对人生困境的策略。在《庄子》中,“时”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的。他说:“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心齿?挽裂,尽去而后慊。” “时”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思维方式只有不滞于物,才能物来斯照,因应无穷。 超脱和与时俱化是庄子独特的文化精神的内容之一。“文化是具有特定民族特色的,反映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国民品性、精神风貌、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文化就是一种精神食粮,人们在吸收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被塑造了。庄子文化全面渗透到了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风俗民情、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诸方面,对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北宋的苏轼。元丰二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营救出狱,被贬黄州,精神因这场卑鄙的文字狱受到沉重的打击。在黄州期间,他自号“东坡居士”,流连于山水,以庄子文化精神排遣忧怀,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抒发了超脱旷达的情怀,如《前赤壁赋》。在赋中,苏子借客之口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这其中既有政治失意、仕途受挫、生不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