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沙漠戈壁传统民居建筑遗产的经验与智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第 46 卷 第 3 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46 No.3
2014 年 6 月 J. Xian Univ. of Arch. Tech.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Jun. 2014
沙漠戈壁传统民居建筑遗产的经验与智慧
——以新疆麻扎村为例
于 洋, 雷振东, 刘加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摘要:沙漠戈壁传统聚落民居建筑是人类在极端自然生境条件下绝地求生、创造性发展的地域民居文化遗产典范.宗教严格、
社会封闭、资源匮乏、贫穷落后,气候恶劣、建设艰难是其建筑文化发展的瓶颈,但同时也是它富含顺应性抗争、创造性发
展、本土性智慧等特色的源泉.论文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新疆麻扎村为例,通过调查与分析,解读麻扎村沙漠戈壁的极端
自然生境条件、宗教文化内涵、社会经济状态、历史发展脉理,展现麻扎村聚落空间形态特色,梳理麻扎村传统民居建筑遗
产的基本型制、空间形态、生活关系及文化魅力,挖掘整理麻扎村民居建筑优秀的营造经验与智慧,总结在极端自然、社会、
经济生境下朴素的建筑结构、材料、构造、节能等适宜性技术经验与智慧.
关键词:沙漠戈壁;麻扎村;传统民居;经验
中图分类号:TU3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930(2014)03-0399-04
1 沙漠戈壁—麻扎村民居建筑的生境解读
麻扎村位于新疆火焰山中段吐峪沟大峡谷南口(图 1),沙漠戈壁之中,这里气候严峻、生态恶化、资
源匮乏、贫穷落后、交通不便、人居环境建设艰难,但麻扎村历史久远、宗教兴盛、社会和谐、遗产众多,
是中国大西北极端生境条件下的唯一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图 1 麻扎村生境实态
Fig.1 Habitat of Tuyog Mazar Aldi
麻扎村夏热冬寒,早晚温差大,季节反差显著,干燥、多风、高温、少雨、缺水、日照长、辐射强都
是其典型气候特征.极端的自然环境同时决定了麻扎村祖祖辈辈人赖以生存的资源条件状况,农、林、牧、
副、渔无一基础,生态脆弱与贫穷落后成为其鲜明特征,人居环境建设艰难成为其必然.
追溯历史,麻扎村距今已有 2600 多年,在新石器时期已是当地土著民族的聚居地.麻扎村全称“麻
扎阿勒迪村(Mazar Aldi)”,本意“圣墓前的村庄”,名称源于村庄紧邻“伊斯兰教七大圣地”的“小麦加”
艾苏哈卜•凯赫夫麻扎,俗称“七圣人墓”,村中人多为圣地守墓人的后代,麻扎村同时也成为中国第一大
伊斯兰教圣地.
麻扎村的维吾尔族人民创造性摸索出葡萄、石榴、哈密瓜等仅有的农业发展资源,实践性凝练出人居
环境建设的适宜模式,个性化塑造了风土文化的特色,依托它艰难地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程,遗存了大量
收稿日期:2012-11-14 修改稿日期:2014-06-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于洋(1971-),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E-mail:694969303@
400 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 第 46 卷
的民居建筑和宗教文化遗产,2005 年入选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当前,世界已从工业化时代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中国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也步入了高速发展通道,整
个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已经巨变,而封闭偏远、个性独具、魅力无限的麻扎村依然独孤求拜,这种执着
的坚持、“无奈”的保护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新机,原生的建筑文化成为了稀缺的遗产资源,遗产资源的转
型势必引发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这是机遇也是一种新的挑战.
2 麻扎村落空间形态特色
沙漠戈壁的特殊气候、地理环境和风土文化,深刻影响麻扎村的空间形态,地形复杂、错落多变、中
心统领、宗教内涵、组团鲜明、近水耕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