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批评与“两个东方”学毕业论文.doc
文化批评与“两个东方”学毕业论文
摘要:文学中的文化批评出现是全球化的文化类型深入的必然产物,文化中相当重要的是以文化形态模式来研究文学,这是当代世界文学中一种有普遍性的现象。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互为逾越,互相交流是新世纪文学发展的主流,而不是某些西主学者所谓的“文化冲突”与对立。西方文化的自我中心主义是阻碍文化逾越的障碍,这种观念了部分学者,形成对于东方文化与中国文学传统的自卑,盲目附合所谓“原始思维”的谬论,或是相反,形成本土主义的自我中心,都是不可取的,以新辩证观念来研究世界文学间的文化关系,是当代中国学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文学逾越、文化形态模式、文化冲突论、漂流文学、新辩证论
1、当代世界文学的逾越
全球化使得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文学之间的逾越与互替(transgressions)趋势更加突出,同时也必然使得不同文化之间文学的分化日益明显。我认为这是当代文学研究特别是九十年代后期至今的文学发展的主要特征。
我们已经习惯于用各种来自西方的文学话语如“主义”、“后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先锋派”……”等来说明中国的文学流派、以西方的主体来对于东方文化语境下的文学进行对位,但这种作法在暗中已经受到文化批评冲击,当代批评家都意识道:每一个民族的文学都不是异已文学的拷贝,而是产生于本民族的文化语境之中。《浮士德》博士的上天入地的精神追索、恰与《离骚》“上穷碧落下黄泉”、“吾将上下以求索”的理性探索如出一辙。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与沈复的《浮生六记》产生一种观念的逾越,它们都是对于存在意义上的时空观的物象化。比较的启示恰恰在于阐释,西方人所具有的东西完全可能在中国独立形成并发展。而不同文学的融汇由会更加丰富各自的文学,这是从佛经进入中国、西方新学在中国发展的所得到的明证,这种观念的更新中,已经具有了一种新的视域―――多元文学的逾越―――它把一种新的局面展示在我们的面前。这种逾越是指文化之间的在保持独立发展中的互相比较、互相转化。一定程度上正如浪漫主义者赫尔德(JohannGottfriedHerder)所说的那样,一种文化只有进入对方文化这中,并且以这种文化的形态所存在,才可能被对方所吸收。这种吸收不是十九世纪法国学者所说的法国文学对于其他民族的“影响”,而是文化之间“互为主体性”的一种逾越。那种可怜的自我中心主义观念已经被新的文化逾越所取代。文化的逾越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这是从十八世纪西方重新发现东方国家之后,一种文化比较观念的兴起所产生的必然结果。这种文化的比较与逾越观念愈来愈强,西方文学批评的各种流派几乎可以说无不从中受益,从赫尔德以后,直到加拿大著名的文学家弗赖(NothropFrye)所倡导的文化人类学批评,英国的文化唯物论与美国的新历史主义、美国学者赛义德(Edorphologyofworldhistory),即作为历史的世界(worl–as–history)。从这个总体视角出发,他提倡一种对于文化的总体形态研究:
至今为止,我发现没有人仔细考虑过那把一种文化的各个部门的表现形式内在地联系起来的形态关系(morphologicalrelationship),没有人超越的界限去理解过希腊人、阿拉伯人、印度人和西方人关于数学的终极的和根本的观点,他们早期的装饰的意义他们的建筑、、戏剧和诗歌的基本形式,他们对伟大的选择和发展,以及他们的工艺细则和和原料选择;至于这些事物对于历史的形式所具有的决定性重要意义,那就更没有人加以重视了。他们有谁知道,在微积分和路易十四时期政治的朝代原则之间,在古典的城邦和欧几里得几何学之间,在西方油画的空间透视和以铁路、、远距离武器控胜空间之间,在对位和信用之间,原有深刻的一致关系叱?但是从这种形态学的观念看来,即使平凡单调的政治事实也具有一种象征性的、甚至形式而上学的性质;埃及的行政制度、古典的货币铸造、解析几何、支票、苏彝士运河、中国的印书术、普鲁士的军队以及罗马人的道路工程等等,当作象征看待,全是可以一致地获得了解和认识的在此以前,这恐怕是不可能的。1
这些话虽然说得冗长一些,但中心意思还是明确的。
1)它提出了一种文化分类,即是所谓的文化形态学,这是一种新的文化分类,它不是以每一个民族、国家作为分类标准,而是一种世界文化大类型的划分,而且提出了划分的中心观念:象征性。即在以上所提到的各种具体事物之间,如希腊人、阿拉伯和印度人的数学、西方油画的空间透视、中国印书术……等等事物之间有一种共同的内在潜质,这种潜质来自于民族精神的深处,它是本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最突出特征。 (fw.ΝsΕΑc.编辑)
2)文化的不同形态之间不是能互相融合与兼并的,而且,它们是不能互相理解的。它们之间有着永恒的隔阂。斯宾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