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本土可裂解青枯病菌的噬菌体之分离与应用
本土可裂解青枯病菌的噬菌體之分離與應用
研究者:洪郁祺 張立君
指導者:鄭秋萍教授 林玟娟老師
摘要
青枯病為重要細菌性植物病害,危害超過 200 種植物,造成全球許多重要經濟作物
極大損失,卻苦無有效防治策略,是國際重大農業問題。本研究旨在研發具病害防治潛
力之生物防治策略。我們從臺灣田間土壤分離可裂解中/高毒力之本土與外來青枯病菌菌
株之噬菌體,依據其裂解青枯病菌之專一性與能力強弱可初步將之區分為 9 類。此外,
若以整體大趨勢來看,屬於高毒力的青枯病菌對這些噬菌體的抗性也較高。藉由瞭解這
些噬菌體之特性、與不同青枯病菌間之交互作用及在國際青枯病防治之應用潛力,期望
未來有助於基礎科學研究與農業生物科技應用之發展。
壹、 背景資料
一、青枯病 (Bacterial wilt)
青枯病係由青枯病菌 (Ralstonia solanacearum) 引起之細菌性維管束病害。病菌源自
土壤,由植物根部天然開口(如側根生長處)或傷口侵入寄主植物根部,並更深入地群聚
於維管束中的木質部 (Vasse et al., 1995) ,細菌經快速大量增殖後,在維管束內產生高量
黏稠之胞外多醣體 (exopolysaccharides) ,阻礙植物體運輸水分的能力,故被感染的植株
雖保持綠色,但在數日內便會快速萎凋而枯死。在罹病的植株之莖部橫切面可見維管束
木質部褐變,並有乳白色黏性菌液溢出。
青枯病菌寄主範圍廣,危害高達二百多種植物,造成罹病植物萎凋死亡,影響全球
農作物產量甚劇 (Hayward, 1991; Denny, 2006) 。本病害最初發生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在此兩區發生也最為嚴重,但現今已擴大到溫帶地區 (Kim et al., 2003) ,且因無有效的
化學防治法,早已成為全球性重要病害,國際各國無不重視之,但卻苦無有效解決之道。
台灣氣候高溫多濕,適合青枯病的發生,中南部尤其普遍,寄主植物包括番茄、煙草、
馬鈴薯、甜椒、茄子、落花生、蘿蔔、天堂鳥花、草莓、紫蘇、蓮霧、釋迦、康富利、
篦麻、胡麻等,在臺灣常見的寄主是茄科類作物,此病害更是全球番茄前五大最重要病
害之一,一直都列於各國番茄抗病育種的首要病害之一(亞洲蔬菜研究開發中心 Peter
Hanson 博士提供資訊)。近年來又發現其寄主範圍有擴大的趨勢 (林,2009) ,更顯現出
此病害對臺灣與國際經濟作物作物的危害不容小覷。
二、番茄青枯病菌 (R. solanacearum)
青枯病菌為好氧革蘭氏陰性桿菌,具有極生的長鞭毛。在自然環境中, R.
solanacearum 可自病株流入土壤或水中,或在罹病株殘體中存留,抑或可感染其他雜草
但不產生病徵,這些都是青枯病菌造成下一次病害發生的天然感染源 (Hayward, 1991) 。
R. solanacearum 在水中的存活時間視其環境的各種生物及非生物因子,可由數週長至數
年,在 20~25℃下保存於純水中可存活 40 年以上 (Denny, 2006) ;在土壤中本病原細菌
則可殘存 14 個月以上,最長可達 25 年之久 (Elphinstone, 1996) 。
青枯病菌因具有寄主範圍廣、地理分佈廣、基因組歧異度大等特性,被視為是一
Species complex ,可因這些特性之多樣性而利用三種不同的系統區分 (Denny, 2006) :一
是根據寄主範圍可將其分為五個 races ,二是依據酸化含有不同雙糖、糖醇之培養基的
424
能力之有無而可分為六個 biovars ,而最新的分類系統則是以根據各式DNA 分析技術之
檢測將之分為四個演化群稱為 phylotypes 。phylotype Ⅰ菌株主要分佈在亞洲,主要寄主
為茄科類作物;phylotype II 主要分佈在歐美,主要寄主為馬鈴薯、香蕉、番茄;phylotype
III 主要分佈在非洲,主要寄主為番茄;phylotype IV 主要分佈在印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