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诸葛亮人格风范
诸葛亮的人格风范
吴中职业高级中学 项爱康
摘要: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诸葛亮的忠公体国精神,早为后人所传诵,他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后人的敬仰,他的人格魅力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本文即由此展开,分析在一定历史小说环境诸葛亮的人格风范。
关键词:事业、用人、律己
历史上,有过无数权倾一时的显达人物:生前声威赫赫朝野敬畏,身后则骂名滚滚令人不齿;也有些如过眼烟云,生前风光八面,身后寂然无闻。一个政治家,最难能可贵的就是生前身后都受人尊敬,敌友我各方都对之交口称赞,名垂青史,万古留芳。
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令人尊敬的历史名人。
一提到诸葛亮,三岁孩童也知道“三个臭皮匠抵得一个诸葛亮”的俗语。那羽扇轻摇,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潇洒英姿,隆中对、空城计、赤壁之战等一个又一个的锦囊妙计,令多少世人拜倒在诸葛亮的聪明睿智下。
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之所以被人们广为尊崇和敬仰,不仅因为他的政治、军事才能非凡,更在于他立身行事、处世为人的道德品格高尚,体现着中华民族理想人物的人格风范,从而有一股令人折服的人格力量。一、献身理想 忠诚事业
献身于兴复汉室的统一大业,为之矢志不移地为之终生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事业,体现出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和民族传统美德的人生价值取向,这是诸葛亮在政治思想上千秋万代令人尊敬之处。
诸葛亮生于低级士族之家,幼年父母双亡,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他在隆中一面种地,读书,一面结交朋友,敬重士林长辈,纵论天下,留心世事,一住十年。到二十七岁那年,即公元207年冬,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这既是为刘备提出的兴复汉室、统一中国的基本方略,也是诸葛亮自身政治抱负的写照。《隆中对》里所设计的兴汉定天下的基本对策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然后根据形势变化,由荆州向南阳、洛阳,由益州出秦川,两翼齐飞发动伐魏之役,一举而定天下。此后,诸葛亮尽心竭力协助刘备按照这个对策去实施,刘备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后主殚精竭虑去完成未竟的事业。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如失荆州)和主观上的一些失误(如失街亭),在实施隆中对策的过程中只取得了局部的成功(如取得益州后出色的治蜀、对南中地区少数民族的和抚、对吴蜀联盟的恢复等),虽五次北伐、两出歧山而最终未能实现统一中国、兴复汉室的理想,但他作了最大的努力,尽了自己的责任。这种矢志不移、自强不息为理想而献身,为事业而尽责的精神,正是人生价值的可贵之处。尽管在他身上有着时代的局限,但就其精神实质来说是不会过时的,只是理想与事业的内涵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罢了。
基于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忠诚,诸葛亮与刘备之间,形成了一种肝胆相照、同心相印、相互无比信任的君臣关系。一个鞠躬尽力,一个如鱼得水,成为封建时代少见的君臣相得的典范。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托付后事时,明确告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1]P160刘备这样说,很可能确实出自内心,出自对诸葛亮的无比信任。诸葛亮流着眼泪表示:愿竭尽全力辅佐太子,献出自己的忠诚与节操,一直到死。其后,他始终实践着自己的这一诺言,一心辅助刘禅,竭尽自己的全部才智。当时,蜀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在汉末三国那个乱世年代,你倾我轧,相互吞并,多少人一旦大权在握,就想背主自立,曹氏父子、司马氏父子只是其中突出的例子。诸葛亮尽管权倾朝野,实际执掌着蜀国政权,但始终恪守自己的职责与臣节,为完成刘备未竟的事业,为实现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废寝忘食,昼夜操劳,不遗余力,真正达到了“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地步。这种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事业的赤胆忠诚,不能单纯以封建社会忠君思想的尺度来衡量,它是一个人实现其人生价值的表现,也是反映其思想品德和气节的一个重要方面。
诸葛亮不论是在世之时还是身殁之后,蜀中吏民都对他真心相敬,魏晋方面也对他非常敬佩。公元234年春,当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杀出斜谷(今陕西周至县西南)口,发动第五次伐魏,不幸病故五丈原(今陕西郡县西南)之后,噩耗传至蜀中,举国上下无比悲痛。《三国演义》描写“上至公卿大夫,下及山林百姓,男女老幼,无不痛哭,哀声震天。”史载诸葛亮初亡之时,蜀国百姓纷纷要求为其立庙,朝廷碍于封建礼制不予准许,百姓于是在巷陌、在野外逢节令竞相进行私祭,蜀后主刘禅不得不顺应民心,后下诏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时,魏将钟会率领大军至汉中,特地去诸葛亮祠庙扫祭,并严令士兵不得在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诸葛亮墓葬地附近养马砍柴。诸葛亮病殁后,蜀军退走,司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