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陆判》看蒲松龄世俗理想
从《陆判》看蒲松龄世俗理想摘要:《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创作的“孤愤”之书,其中寄寓了作者比较崇高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但由于他是一个僻处乡间、在科举道路上挣扎大半生、为了生计不得不四处奔波的穷秀才,所以其中又不可避免地反映了他的一些庸俗思想和观念,其中的《陆判》就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他的世俗理想。
关键词:蒲松龄;陆判;世俗理想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聊斋志异》虽然是蒲松龄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隐微地表达社会政治理想的“孤愤”之作,但他毕竟是一个长期生活于乡间,在科举道路上挣扎大半生的穷秀才,他曾为了生计,长期为人做塾师,靠舌耕挣得升斗,补贴家用。因此《聊斋志异》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清苦、寂寞的书斋生活的一种补偿和慰藉。所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一方面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以及他的政治理想和人生志趣,同时也反映了他的许多世俗观念甚至庸俗思想和愿望,如其中的《陆判》就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他的世俗理想。
一、科举功名
封建时代的读书人把经由科举求取功名作为人生的正途,一部《聊斋志异》反应得最多、最深刻的也就是科举问题。蒲松龄天资聪颖,攻读勤苦,十九岁就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按常理,以后的科举之路应该比较顺利,他自己也充满自信,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在科举道路上能否成功,取决于许多因素,有些是个人难以预料和应对的偶然因素,所以蒲松龄尽管聪明过人,学识渊博,文章写得好,但最终没能成功。《陆判》中的朱生,性情豪放真率,坦诚笃实,做事光明磊落,因为他天性迟钝,尽管攻读刻苦,仍“未知名”,幸而结识了十王殿鬼判官陆判,为他换了慧心,他才“文思大进,过眼不忘”,制艺水平骤然提高,“未几,科试冠军,秋闱果中经元”。前景似乎十分看好,但是,一个人能否成功,除了人的主观努力以外,还有冥冥中上天的意志,这一点陆判在他考试前就已经指出:“但君福薄,不能大显贵,乡科而已。”后来朱生“三入礼闱,皆以场规被放”。朱生的科考经历,与蒲松龄多有相似,蒲松龄也是初战告捷,此后却屡试不中,甚而有次是因为考场违规被黜。最令他刻骨铭心的是康熙二十六年的那一次考试,他因一时兴发,文章越幅,结果被黜出场。他懊恼、沮丧,近乎丧魂失魄。他在赠给他的好友毕盛钜的《大圣乐》(闱中越幅被黜,蒙毕八兄关情慰藉,感而有作)一词中叙写了他当时的心情:
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绝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痴坐经时总是梦,念当局从来不讳输。所堪恨者:莺花渐去,灯火仍辜。
嗒然垂首归去,何以见江东父老乎?问前身何孽,人已彻骨,天尚含糊。闷里倾?,愁中对月,欲击碎王家玉唾壶。无聊处,感关情良友,为我欷?。[1] (P736)
蒲松龄屡试不售,他幻想着能借助各种方法,包括超自然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陆判》可以说就是他的这种心态的一种表现,但后人往往不能领会作者的用意。如冯镇峦在“勿惧,我为君易慧心耳”句后评曰:“慧心易得,所难得者赤心耳,安得髯宗师取天下无义男子黑心,一一更换之。” [2] (P141)迂腐之论,全无关题旨。但明伦在“适在冥间,于千万心中,拣得佳者一枚”句下评曰:“只慧心耳,乃千万中拣得其一;更不知忠孝节义之心,可于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百、千、万、亿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中拣得几许。” [2] (P141)也远未能领会作者之意。又但明伦在“但君福薄,不能大显贵,乡、科而已”句后评曰:“可见心无定而福有定,心可易而福不可易。今之不自揣其心而妄希厚福者,想肉块上别有一毛窍。” [2] (P141)全不体作者之隐痛。
二、艳妻
才子配佳人,一直是过去读书人的浪漫理想。《聊斋志异》中的许多聪慧、美丽的女性,都是蒲松龄欣赏、倾慕的对象,也是他在孤独寂寞中用以自我抚慰的幻想人物。袁世硕先生在说到《聊斋志异》中《绿衣女》、《连琐》、《香玉》等一类作品时,精辟地指出:“有理由认为这正是他长期处在孤独落寞中的精神补偿。他长期在缙绅人家坐馆,受雇于人,一年中只在年节假日返家小住几日,他曾在题为《家居》的诗里感慨说:久以鹤梅当妻子,且将家舍作邮亭。独自生活的寂寞,不免假想自遣自慰,如他在独居毕氏宅第外花园时曾有诗云:石丈犹堪文字友,薇花定结欢喜缘。(《逃暑石隐园》)《绿衣女》、《香玉》等篇,不过是将这等自遣寂寞的诗意转化为幻想故事。” [3] (P322)《陆判》中的朱生,觉得自己夫人的身段还不错,只是面庞长得不太如人意,于是央求陆判给换一个头面。陆判将被人逼奸不成而杀害的吴侍御之女的头换给朱生之妻,于是朱生之妻在睡梦中变成了标准的美人:“长眉掩鬓,笑靥承颧,画中人也。”朱生也因此而攀上了一个有钱有势的岳家,真是一举两得。但明伦在“适得一美人首,敬报君命”句后评曰:“有心肠佳而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