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南省嵩县赵岭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河南省嵩县赵岭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摘要:河南省嵩县赵岭金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南缘,矿体产于构造蚀变带中,分布严格受蚀带控制。根据矿区围岩蚀变种类与成矿作用较密切的蚀变矿物组合特征及蚀变矿物之间关系,认为本矿床成因类型属构造蚀变岩型中低温热液矿床。
关键词:赵岭金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矿床成因
中图分类号:TD2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7(c)-0161-02
河南省嵩县赵岭金矿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隆熊耳山隆断区南部,东西向马超营大断裂北侧之北北东向万岭断裂组内。本矿区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矿床成因的分析研究,对整个熊耳群地区相似类型矿床的找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一、成矿地质背景
赵岭金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隆熊耳山隆断区南部,东西向马超营大断裂北侧之北北东向万岭断裂组内。区域地层较老,由老至新为太古届太华群、中元在界熊耳群、栾川群以及第三系、第四系盆地沉积、太华群只在区域北部零星出露,与上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混合花岗岩、斜长角闪岩等,熊耳群在区域内大面积出露,与上覆地层为平等不整合接触,岩性为英安岩、流纹斑岩、安山岩、火山集块岩等。
区域内断裂构造发育,断裂计有北北东向、北西向、北东向和东西向等多组,其中北西向、北北东向较发育,是区内主要的含矿断裂,其它方向次之。北西向断裂主要分布在区域的西北部及断陷盆地以北。北北东向断裂(F1断裂)在区内最为发育,分布较多。本矿区就位于北北东向断裂带内。
区内岩浆活动主要表现为火山喷发和侵入活动,形成了熊耳群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华力西期正长岩、正长斑岩等脉岩。燕山期花岗岩--五丈山岩体对区域金的成矿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沿五丈山岩体接触带1-5km的范围内,形成了柿树底--金鸡山的大环形异常带,异常带内矿床(点)分布较多。
二、矿床地质特征
(一)矿化蚀变带特征
赵岭金矿体赋存于北北东向的F1构造蚀变带(该构造蚀变带位于万岭组之东侧,北起蛮峪,经老和尚沟,九丈沟向南过伊河到庙岭一带,全长约6km)。本矿区分布在F1构造蚀变带中――九丈沟至银硐沟之间,长约460m。构造蚀变带的形态为条带状,一般宽度15-30m,最大宽度45m,最窄13m,总体走向17ordm;,倾向北西。倾角54ordm;。带内主要蚀变岩为黄铁矿化硅化高岭,石化绢云母化蚀变岩,局部有早期白色石英脉。
(二)矿体特征
矿体产于构造蚀变带中,分布严格受蚀变带控制矿体产状与构造蚀变带相同,矿体长220m、走向17ordm;,倾向为282-295ordm;。平均287ordm;,倾角为47-60ordm;,平均54ordm;,矿体沿倾向具有向北侧状的趋势,矿体厚度变化不稳定,最大厚度16.32m,最小厚度3.16m,平均厚度10.28m。矿体厚度总的变化规律是在矿体中心部位矿体厚度达8-16m、向周边逐渐变薄为2-4m。矿体形态呈宽脉状或大透镜状,平面上具”S”形特征,沿走向两端尤其南端矿体具有分支、尖灭特点。
矿石中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褐铁矿及自然金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绢云母、高岭石、钾长石、碳酸盐、绿帘石、绿泥石等。矿石结构主要为自形--半自形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交化残余结构;矿石构造普遍具有角砾状构造,根据金属矿物在矿石中的产出形态可细分为浸染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脉状--网脉状构造、蜂窝状构造。
根据矿区内矿物的共生组合、矿石结构、构造特点将矿区的矿石分为三种自然类型:
(1)浸染型矿石;
(2)细脉――浸染型矿石;
(3) 脉状――网脉型矿石;其中细脉――浸染型矿石含金品位较高,一般为3-10g/t。地表氧化深度一般1.5m左右,矿石均有不同程度的氧化,但因本区矿石中硫化物含量低,在氧化矿石中只有少部分具有蜂窝状构造,因此不单独划分蜂窝状矿石。矿石中金属矿物含量普遍较少,金属硫化物含量一般在1-3%,银含量20-70g/t。综合以上特征,认为本区的矿石工业类型应为硫化物型含银金矿石。
(三)围岩蚀变特征
矿区围岩主要为英安岩及少量流纹英安岩。蚀变围岩有蚀变英安岩、硅化蚀变岩、硅化高岭石化绢云母化蚀变岩。矿区的热液活动受构造破碎带控制,热液从破碎带中心向两侧交代蚀变,蚀变强度逐渐减弱,具有一定的分带性。根据矿化、蚀变强度及蚀变矿物组合划分出内蚀变带和外蚀变带。其中内蚀变带分布在构造破碎带内,和构造蚀变带的顶、底板边界一致,蚀变强度大、蚀变类型复杂,主要为硅化,次有高岭石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钾长石化等,金矿体就分布在内蚀变带中间略偏顶板,矿化从中心向两侧逐渐减弱。外蚀变带分布在构造破碎带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