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94例药物性肝炎临床研究
94例药物性肝炎临床研究【关键词】药物性肝炎;临床特征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因此极易受到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的损害。随着新药的不断增多和中草药疗法的广泛应用,药物性肝炎的发生日趋增多。为了进一步认识药物性肝炎发生的临床特点,我们对我院收治的94例药物性肝炎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995年2月至2004年12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药物性肝炎患者94例,男性36例,女性58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50.6岁。其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患者占63%。94例患者治疗前均有明确的服药史;85例有长期饮酒史(饮酒含酒精量男性≥40 g/d,女性≥20 g/d,或两周内≥80 g/d);甲~戊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测定,11例HBsAg阳性(HBV DNA1.0×10?3 copies/ml),其余全部阴性;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血清铜兰蛋白测定均阴性或正常。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94例患者中28例无任何肝病临床表现,只是血清ALTAST升高。66例表现为纳差、腹胀、黄疸、乏力;皮肤瘙痒36例;皮疹20例;10例有不同程度的发热。52例总胆红素≥172.0 μmol/L,其中25例为长期联合应用两种以上药物。
2.2 临床分析 94例中无黄疸型肝炎28例(29.79%)急性黄疸型肝炎36例(38.30%),瘀胆型肝炎22例(23.40%),慢性肝炎3例(3.20%),重型肝炎5例(5.32%)。
2.3 HBsAg阳性者和长期饮酒者药物性肝炎与单纯药物性肝炎肝功能变化比较见表1。
2.4 从用药到出现肝损害的时间,24例在14 d以内,33例在15~21 d之间,18例在22~28 d之间,发病时间超过4周者19例。
3 讨论
据文献统计已有1 000多种药物可致药物性肝炎[2]。本组94例涉及25种药品,药物性肝炎已成为常见的肝病之一。由于人们对药物性肝炎认识不足,常误诊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本组回顾性分析94例药物性肝炎显示,药物性肝炎是以女性为多,男女之比为1∶1.6。 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63%,这与老年人肝细胞微粒体酶系活性降低、肝、肾功能减退有关[3]。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和病毒性肝炎相似,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和黄疸,部分患者有发热、皮疹和瘀胆表现。96.8%的患者急性发病,其中急性无黄疸型肝炎28例,急性黄疸型肝炎36例,瘀胆型肝炎22例,重型肝炎5例,药物性肝炎初始发病时间以4周以内为多,占82.0%。
关于药物性肝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可能的机制是:中毒性肝损害,包括药物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药物直接作用于肝细胞色素P 450酶系,代谢产生毒性产物如亲电子基、自由基、氧自由基等损伤肝细胞结构和功能,或与肝细胞蛋白质结合诱发免疫性损伤,其典型药物有乙酰氨基酚、雷米封等。药物的间接作用是干扰肝细胞的正常代谢,使肝细胞发生结构的改变,引起肝细胞蛋白质合成障碍或胆汁瘀积。中毒性肝损害呈剂量依赖性,联合用药时药物相互作用常引起酶诱导或酶抑制。其毒性相加易出现肝损害或加重肝损害[4]。
其次是药物过敏和药物特异质反应(Laiosyncrasy)。由于遗传因素,某些患者的P450酶系或谷胱甘肽合成酶活性缺陷,对某些药物代谢能力下降而造成肝损伤。药物过敏和特
异质引起的肝损害呈非剂量依赖性[5]。本资料显示用药前HBsAg阳性和/或长期饮酒者药物性肝炎发病率高,肝损害重,甚至引起重型肝炎和肝衰竭。本组对11例HBsAg阳性和9例长期饮酒者与其余74例相比肝损害明显加重,5例发生重型肝炎。这是乙型肝炎患者肝脏解毒功能下降和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对P450酶系产生损害的结果,加重了药物的毒性作用或诱导机体免疫功能亢进所致。
以往认为中药为天然药品,与化学合成药物相比较安全无毒,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中药的广泛应用和对中药毒理学的深入研究,发现中药引起肝损害的患者日渐增多。本组94例药物性肝炎中由中药所致者23例(24.5%)。涉及药物有青黛、白藓皮、山豆根、雷公藤、独活、淫阳藿、马兜铃、黄药子、柴胡、何首乌、苍耳子等。中药所致药物性肝炎的机制以中毒性肝损害为主,中药中的生物碱、毒性植物蛋白等作用于CYP2E1引起脂质过氧化消耗谷胱甘肽,损伤线粒体,或与组织DNA(RNA)酶和蛋白质结合引起细胞坏死和凋亡等[6]。
参考文献
1 刘平.中草药的肝损伤问题.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4):243.
2 夏启荣,何峰.肝硬化的诊断与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4-154.
3 鲁晓岚,罗金燕.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