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足口病137例临床研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儿童手足口病137例临床研究

儿童手足口病137例临床研究【摘要】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1月至2010年12月收住院的137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其临床特点,并采取临床治疗观察疗效。 结果 手足口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临床特点以发热、手、足、口腔皮疹或疱疹为主要表现;经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患者均可达到临床治愈,预后良好。 结论 手足口病为儿科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及时识别,积极治疗,多能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 手足口病;临床表现;治疗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较常见传染病,经多种途径传播而引起,以夏秋季节较为多见。河南省焦作市第三人民医院于2009年11月至2010年12月收住院137例儿童手足口病患者,现将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7例均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1],其中男65例,女72例,年龄10月龄~7岁,其中10月龄~1岁16例,2~3岁51例,4~5岁49例,6~7岁21例。发病时间以夏秋季多见。本组中有密切接触史75例,一般接触史32例,无明确接触史30例。 1.2 临床表现 ①发热:本组有发热94例(68.9%),多在37.5~39℃,常为低热和中等热,持续时间12 h~5 d,其中12 h~1 d 15例,1~2 d 33例,2~3 d 54例,3~4 d 26例,4~5 d 9例,无固定热型。②皮疹:皮疹以手掌、足底、口腔、臀部为多,亦可出现于膝关节周围及肘部,本组137例患者手皮疹122例(89.1%),口腔疱疹109例(79.6%),足皮疹97例(70.8%),臀部皮疹65例(47.4%),膝关节皮疹38例(27.7%),肘部皮疹26例(18.9%)。皮疹为椭圆形或圆形的斑丘疹或疱疹,质较硬,周围有红晕,疹间皮肤正常,长轴与皮纹走行一致,很少融合成片,无痛痒,消退后无色素沉着。口腔黏膜疱疹多位于舌、颊黏膜、唇内侧面,偶分布于软腭和咽部,疼痛明显,消退时间为3~6 d。③其他症状:精神萎靡63例、拒食或厌食58例、头痛37例、呕吐33例、咳嗽20例、腹泻19例等。 1.3 实验室检查 137例血常规检查93例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在正常范围内,44例白细胞总数升高。14例胸片显示肺纹理增加。11例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动过速。3例心肌酶谱异常。 1.4 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主要采取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法。本组病例均给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发热者予以物理降温、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制剂、布洛芬等进行治疗。对于口腔疱疹患者给予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做好口腔护理。皮疹者,应让其自然吸收,干燥结痂。对于合并肺炎患者及病程3 d以上者应加用一联抗生素。 2 结果 本组137例均预后良好,治疗后均达到临床痊愈出院。住院时间4~15 d,约治疗1~5 d后体温降至正常,皮疹消失,不留色素沉着,口腔溃疡在6~10 d痊愈。 44例白细胞总数升高者治疗后恢复正常。14例合并肺炎患儿约7~9 d后痊愈。11例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动过速患儿治疗7~11 d后,心电图检查恢复正常。3例心肌酶谱异常患儿治疗10~13 d后,心肌酶谱恢复正常。 3 讨论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和手、足、口部位出现皮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常见的病原体有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10、B组的2、5型等。本病传染性强,病毒主要通过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由唾液、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本组137例均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发病年龄10月龄~7岁,其中5岁以下者约84.7%,与文献报道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一致。手足口病以发热、手、足、口腔皮疹或疱疹为主要表现。本组有发热94例(68.9%),多在37.5~39℃,常为低热和中等热。对于发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布洛芬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皮疹以手掌、足底、口腔、臀部为多,本组137例患者手皮疹89.1%,口腔疱疹79.6%,足皮疹70.8%,臀部皮疹47.4%。目前,手足口病临床治疗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及对症处理,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本组所有病例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进行抗病毒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利巴韦林为广谱抗病毒药,药物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迅速磷酸化,从而损害病毒RNA和蛋白合成,使病毒的复制与传播受抑。 手足口病可防可治,早期积极干预,大多预后良好。但应引起医生的重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并发症,对于易感人群流行期间做好预防隔离工作。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进行胸部X线片、心肌酶、心电图、白细胞计数等指标监测,避免或减少严重并发症,以取得良好疗效。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