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脏病学及健康促进.docVIP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行为心脏病学及健康促进

行为心脏病学及健康促进1 健康的核心? 2001年我国卫生资源的总消耗是6 140亿元,占GDP的6.4%;因疾病、伤残和过早死亡损失7 800亿元,占GDP的8.2%,合计接近14 000亿元,而长江三峡工程15年的总投资才2 000亿元。我国每年用于主要心血管疾病的医疗费用达1301.2亿元,其增长速度接近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2倍;预计到2020年,心脑血管疾病总的死亡负担还将增长1倍,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因此必须寻找出既经济又确有实效的防治方法。? 健康的核心是和谐,健康又是最大的和谐,21世纪的健康要求达到最大的和谐可用6个字来表达,即健、寿、智、乐、美、德。“健”即躯体健康;“寿”即长寿及延寿,达到生命应有的寿限,百岁以上为长寿,在此基础上再延长寿命,则称为延寿;“智”就是让智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不是越活越呆越傻;“乐”就是快乐每一天,快乐地活着,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并善于化解痛苦;“美”就是活得靓丽而潇洒;“德”就是道德健康,要与人为善,知足常乐,能够宽容,并有知足和知不足的进取之德。什么是和谐呢?黄帝内经指出,要顺应自然、阴阳平衡,天人合一才是和谐。国际心脏保健会议提出的维多利亚宣言,提倡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其实质就是合理均衡,适度和全面,也就是和谐。达到了和谐,能有怎样的效果呢?能使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发生率降低55%,脑卒中减少2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33%,平均寿命延长3年以上,从整体上说,可使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减少一半以上,并可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 行为心脏病学? 行为医学研究和发展行为科学的理论,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等领域,对于发病与心理行为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相关密切的疾病,主张必须通过消除不良的心理行为危险因素和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控制和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国内外的实践证实,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恰与行为医学的理论和应用技术非常吻合,因此“行为心脏病学” 之说逐渐浮出了水面。? 1999年纽约的Rozanski教授等[1]明确提出,焦虑、抑郁、某些人格特征、社会孤立,以及慢性的生活应激事件等5种心理社会因素,通过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习惯―吸烟、酗酒、夜生活、缺少体力活动、持久紧张和高负荷的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以及A型和D型行为等,激活支感和血小板活性等机理,引起冠脉内皮的损伤,逐渐形成粥样斑块,引起冠脉狭窄和心肌缺血,并可能促发冠脉痉挛,斑块破裂,引起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心理行为危险因素可以加重,并可促发常见的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和肥胖等危险因素,心理行为危险因素对于心血管事件的促发作用绝不亚于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通过情绪应激实验可以证实,急性的情绪应激可以促使人与猴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数量和大小均有显著的增加,而当给予各种心理行为干预,如改变饮食结构,适量运动和心理放松等措施以后,发现可以明显减少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数量和大小。研究结果证实,通过心理行为和药物的干预,可以有效地阻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2005年,Rozanski等[2]又明确提出,行为心脏病学已经浮出水面,心内科医师应该懂得并学会早期检测和发现各种心理行为和社会致病因素,以及进行危险因素的分层,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和具有不同程度危险因素的人群阐明其危害性,并且应用行为医学的知识和技术进行早期干预,其结果比单纯应用传统的心血管药物和技术更有效地减少或阻止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3 心理行为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3,4]? 2004年8月29日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年会上,Yusuf公布了一项由52个国家262个医学中心参与的大型研究的结果(我国有6 000人参与),发现通过全球9个普遍性的危险因素,就可以预测全世界90.4%以上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这9个危险因素分别是:腹型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吸烟、酗酒、过分紧张、缺少运动,以及每日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不足,在这9个危险因素中,“过分紧张”这个心理压力第一次被心血管专业公认为是引起严重心脏病的一个危险因素。饮食超量和结构异常加上缺少运动这2项行为因素在我国引起了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急骤上升,腹型肥胖是我国肥胖人群的主要特点,腹部内脏和大网膜的脂肪细胞不断增大,并分泌大量对糖代谢不利的激素(瘦素),形成高瘦素血症,可使胰岛素的降血糖效应降低约40%,并逐渐出现糖耐 量降低,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也就是Yusuf 9项危险因素中的前4项,这4项危险因素共同组成了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这4项危险因素加第5项吸烟的同时存在,就可以预测到全球8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