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怀疑精神及创新能力.docVIP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怀疑精神及创新能力.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怀疑精神及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怀疑精神及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创新能力呢?如何让学生的怀疑精神找到适宜萌芽的土壤,让孩子好问的天性经常处于被激活的状态,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1.营造激励学生质疑的氛围。 一句“异想天开”会扑灭学生创新的火花,一句“奇思妙想”则可能让学生处于发现的亢奋中。 人们根据物理学中的“姆潘巴效应”认为同质量的热水和冷水同时放进冰箱,热水会先结冰,多少年来人们将之信奉为金科玉律,上海的三名高中女生却始终秉持着怀疑的态度,她们在黄曾新老师的带领下组成了师生课题组,经过上百次实验证实,“姆潘巴效应”并不属实,至少人们原先对其的理解存在误区。因为同质量的冷水和热水同时放进冰箱,冷水会先结冰。三个女娃娃纠正了近百年来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听起来匪夷所思,我们在赞叹三个女孩子的勇气的同时,更应赞叹她们的黄曾新老师激赏学生质疑的为师之道。设想如果当学生向黄老师说出自己对所谓真理的怀疑时,黄老师也以一句“异想天开”回应学生,哪里会有对人们认知的矫正? 教师欣赏的态度最能鼓励学生质疑的氛围。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营造激励学生质疑的氛围。“读书贵有疑”,学生的疑问也许是幼稚的,甚至是出格的,教师应予以善待和追问,因为那很可能是一个新领域的引爆点。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诗中描绘了大自然众多美好的景物: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青山、大海等。当学生凭借文本领悟了大自然的美景之后,教师习惯性地问道:“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一个学生提出:大自然中有众多景物,为什么作者会选择这些景物进行描述?显然这个问题与语言文字的学习并无太多的关联,但却关乎作者的创作本意。因为这些景物在给人自然之美,陶冶情操的同时还给人以教化,启迪着智慧。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 翠竹的启示:“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仍虚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松柏的启示:“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青山的启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大海的启示:“海,纳百川,容万物。”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后会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以解决问题。因此,问题意识就是思维的动力之一。 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求学问,先学“问”。“问”的过程就是产生怀疑并表述怀疑的过程。而今,怀疑精神的缺失是制约学生“问”的症结所在,因此,教师应启示学生不迷信教师,不迷信书本,要求学生用批判和怀疑的眼光看世界。 如果学生“师道尊严”思想根深蒂固,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训练学生质疑的训练方法,如:学生在练习语句的综合改错时,故意提示学生在正确的地方修改,引发学生的怀疑,并鼓励学生据理力争,让学生明白“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发现书本中遣词造句等方面有偏差时,引导学生字斟句酌,进行修缮,让学生知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这些有意识的训练在潜移默化中打破了学生思想上的禁锢,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 3.引导学生在释疑中探究。 当学生们以孩子特有的视角看世界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释疑中探究。 四年级下册《燕子》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教学中,一位学生说他觉得“洒落”一词在文章中用的不是很恰当,因为“毛毛细雨”在“微风”中应该有一种飘逸的感觉,所以应把“洒落”一词改成“飘落”。显然学生的怀疑是有一定理由的。这时的教者没有迷信大作家的权威,适时引导学生推敲揣摩、品析鉴赏文本语言。讨论中,有同学认为“洒”这个字包蕴着对春雨的情感——洒向人间都是情,一个“洒”字写出了春雨对世间万物滋润哺育的“情”,正所谓“字字总关情”啊!还有同学说微风之柔或许还不足以将雨点吹得飘飘洒洒。那个提出质疑的孩子突然指出“洒”字中含情,而“飘”字在写出春雨盈盈而下的优美姿态的同时不也关乎着某种感情吗?即使微风不能将这毛毛细雨吹得飘飘扬扬,就凭人们对春雨的特殊情感,用一个“飘”字又如何呢?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将课文中的“洒落”一词换成“飘洒”,同学们美美地得意了一番,觉得这个词真妙! 笔者觉得对文本遣词造句的推敲很多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位教师引导学生向权威挑战的做法却是值得赞赏的,这种做法然启示着学生:敢于怀疑是有所发现的前提,勇于探索是有所创造的必由之路。 教育要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现在我们的教学中还是有太多的标准束缚着学生思维的翅膀,这也许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教育机制培养下的学生常常如同一个个在模具中浇铸出的模型,规规矩矩地进行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